後漢書·延篤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後漢書·延篤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延篤字叔堅,南陽郡犨縣人。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旬日能諷之典深敬焉又從馬融受業博通經傳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師舉孝廉為平陽侯相到官表龔遂之墓,立銘祭祠,擢用其後於畎畝之間。以師喪棄官奔赴,五府並辟不就。桓帝以博士征,拜議郎,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稍遷侍中。帝數問政事,篤詭辭密對,動依典義。遷左馮翊,又徙京兆尹。其政用寬仁,憂恤民黎,擢用長者,與參政事,郡中歡愛,三輔咨嗟焉。先是陳留邊鳳為京兆尹,亦有能名,郡人為之語日:「前有趙、張、三王,後有邊、延二君。」時,皇子有疾,下郡縣出珍藥,而大將軍梁冀遣客齎書詣京兆,並貨牛黃。篤發書收客,曰:「大將軍椒房外家,而皇子有疾,必應陳進醫方,豈當使客千里求利乎?」遂殺之。冀慚而不得言,有司承旨欲求其事。
篤以病免歸,教授家巷。前越巂太守李文德素善於篤,時在京師,謂公卿曰:「延叔堅王佐之才,奈何屈千里之足乎?」欲令引進之。篤聞,乃為書止文德曰:「夫道之將廢,所謂命也。流聞乃欲相為求還東觀,來命雖篤,所未敢當。吾嘗昧爽櫛梳,坐於客堂。朝則誦羲、文之《易》,虞、夏之《書》,歷公旦之典禮,覽仲尼之《春秋》。夕則消搖內階,詠《詩》南軒。百家眾氏,投閒而作。洋洋乎其盈耳也,渙爛兮其溢目也,紛紛欣欣兮其獨樂也。」後遭黨事禁錮。永康元年,卒於家。鄉里圖其形於屈原之廟。篤論解經傳,多所駁正,後儒服虔等以為折中。所著詩、論、銘、書、應訊、表、教令,凡二十篇雲。
譯文
延篤字叔堅,是南陽郡犨縣人。延篤少年時跟從潁川人唐溪典學習《左氏傳》,僅十來天就能諷誦,唐溪典十分敬重他。延篤又跟從馬融學習,廣泛學習了經書、傳書和百家學說,而且能寫文章,在京城洛陽(今河南洛陽)很有名氣。延篤被推舉為孝廉,任平陽侯相。延篤到任,修葺龔遂的墳墓,樹立墓銘祭祀,從田間選拔龔遂的後人出來做官。延篤因為老師逝世,棄官奔喪,五府都徵召他,他不就職。延篤起初以博士的身份受到漢桓帝徵召,被授予議郎之職,與朱穆、邊韶在東觀從事著作。
輔讚嘆他的政績。這以前,陳留人邊風擔任京兆尹,也有能幹的名聲,因此郡里的人編了一句口語說:「前有趙、張、三王,後有邊、延二君。」當時,漢桓帝的皇子有病,漢桓帝下詔郡縣尋求珍貴的藥物,大將軍梁冀派賓客持書到京兆販賣牛黃。延篤發書逮捕賓客,說:「大將軍是皇后的外家,皇子有病,必須呈進醫方,難道應該派賓客千里求利嗎?」於是殺死賓客。梁冀感到慚愧,但又不便說此事,有關官吏秉承梁冀的意旨,想藉此生事。
延篤因為有病被免職回家,在居住的巷子裡以教書維持生活。前任越巂太守李文德平常與延篤關係很好,當時在京師,他對公卿們說:「延叔堅有王佐之才,為什麼使傑出人才受委屈呢?」想使公卿們引薦他。延篤聽說,寫信給李文德阻止他說:「道將廢棄,這是天命!聽說您想為我請求回到東觀去,您的意思雖然深厚,但實不敢當。我經常天未亮就起床梳洗,梳洗完畢,坐在客堂上。上午誦讀伏羲、周文王的《易》,虞、夏的《書》,周公旦的典章禮制,瀏覽仲尼的《春秋》。下午徘徊內階,在南軒里吟詠《詩經》,閒時還看看百家眾氏之書。聲音嘹亮,洋洋滿耳,文采絢爛滿目,萬物紛紛,欣欣然我獨樂其樂。」延篤後遭黨錮之禍,以「黨人」罪名被禁錮。永康元年,延蔦死在家裡。鄉里人把他的形貌繪在屈原廟裡。延篤對經傳多有校正,後儒士服虔等人把其作為標準。延篤寫的詩、論、銘、書、應訊、表、教令,共二十篇。[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