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馮緄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後漢書·馮緄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馮緄字鴻卿,巴郡宕渠人也,少學《春秋》、《司馬兵法》。家富好施,賑赴窮急,為州里所歸愛。初舉孝廉,七遷為廣漢屬國都尉,征拜御史中丞。順帝末,以緄持節督揚州諸郡軍事,與中郎將滕撫擊破群賊,遷隴西太守。後鮮卑寇邊,以緄為遼東太守,曉喻降服,虜皆弭散。征拜京兆尹,轉司隸校尉,所在立威刑。遷廷尉、太常。 時長沙蠻寇益陽,屯聚積久,至延熹五年,眾轉盛,而零陵蠻賊復反應之,合二萬餘人,攻燒城郭,殺傷長吏。又武陵蠻夷悉反,寇掠江陵間,荊州刺史劉度、南郡太守李肅並奔走荊南,皆沒。於是拜緄為車騎將軍,將兵十餘萬討之。
時天下饑饉,帑藏虛盡,每出征伐,常減公卿俸祿,假王侯租賦,前後所遣將帥,宦官輒陷以折耗軍資,往往抵罪。緄 性 烈 直 不 行 賄 賂 懼 為 所 中 乃 上 疏 曰勢 得 容 奸 伯 夷 可 疑 苟 曰 無 猜 盜 跖 可 信 故 樂 羊 陳 功 文 侯 示 以 謗 書 願 請 中 常 侍 一 人 監 軍 財 費尚書朱穆奏緄以財自嫌,失大臣之節。有詔勿劾。
緄軍至長沙,賊聞,悉詣營道乞降。進擊武陵蠻夷,斬首四千餘級,受降十餘萬人,荊州平定。詔書賜錢一億,固讓不受。振旅還京師,推功於從事中郎應奉,薦以為司隸校尉,而上書乞骸骨,朝廷不許。監軍使者張敞承宦官旨,奏緄將傅婢二人戎服自隨,又輒於江陵刻石紀功,請下吏案理。尚書令黃俊奏議,以為罪無正法,不合致糾。會長沙賊復起,攻桂陽、武陵,緄以軍還盜賊復發,策免。 頃之,拜將作大匠,轉河南尹。上言「舊典,中官子弟不得為牧人職」,帝不納。後拜屯騎校尉,復為廷尉,卒於官。
譯文
馮緄字鴻卿,是巴郡宕渠人。年少時學習《春秋》、《司馬兵法》。馮緄家富有喜好施捨,賑救窮苦生活窘迫的人,受到州里人們的愛戴。起初,被推舉為孝廉,七次升遷至廣漢屬國都尉,天子徵召他拜為御史中丞。順帝末年,朝廷派馮緄持符節統領揚州諸郡軍事,與中郎將滕撫一道擊破群賊,升遷為隴西太守。後來鮮卑侵犯邊境,天子任命馮緄為遼東太守,明白開導使他們投降歸服,胡虜都停止侵犯(歸順)各自散去。天子徵召他任命為京兆尹,轉任司隸校尉,他所到之處都訂立嚴厲的刑罰。後又升遷為廷尉、太常。
當時長沙蠻人侵犯益陽,屯兵聚集很久,到延熹五年(163),蠻眾更多,而零陵蠻賊又反叛呼應他們,聚合了二萬多人,攻打焚燒城池,殺死傷害縣令官吏。又有武陵蠻夷全部反叛,在江陵一帶侵犯搶掠,荊州刺史劉度、南郡太守李肅全都逃跑了,荊州南郡全都淪陷。朝廷於是任命馮緄為車騎將軍,率兵十餘萬人討伐賊兵。
當時天下饑荒,國庫空虛,每次出兵打仗,常常削減公卿的俸祿,向王侯借租賦,前後所派遣的將帥,宦官們常常以折損浪費軍資來誣陷他們,將帥往往被判有罪而受到處罰。馮緄性情剛烈正直,不行賄賂,但害怕被宦官們中傷,於是上疏道:「如果執政者容忍奸臣,那麼伯夷也可懷疑,如果說不要猜疑,那麼盜跖也可以相信。所以樂羊子陳述功勞,文侯卻向他出示誹謗他的書信。我希望能請派中常侍一人監督軍中財物費用。」尚書朱穆上奏馮緄因軍中有財產而心存顧忌,有失大臣氣節。天子下詔不許彈劾他。
馮緄的軍隊到了長沙,賊人聞訊,全部到軍營道上來請求投降。馮緄進攻武陵蠻夷,斬首級四千多個,接受十多萬人的投降,荊州得以平定。天子下詔賜錢一億,馮緄堅決推辭不接受。馮緄整頓軍隊回到京師,把功勞推給從事中郎應奉,推薦他做司隸校尉,而自己則上書請求退休,朝廷不答應。監軍使者張敞依從宦官的旨意,上奏說馮緄帶着侍婢二人穿着戎服跟隨自己,又多次在江陵刻石記載自己的功勞,請求將他交付司法官吏審理。尚書令黃俊奏議,認為這些算不上罪,不應該導致訴訟。恰逢長沙賊兵又起,攻打桂陽、武陵,馮緄因為軍隊回還而盜賊又起,被天子下詔免官。
不久,拜為將作大匠,轉任河南尹。馮緄上書說:「按照舊的典制,中官(朝內的官)子弟不能擔任太守之職。」皇帝沒有接受。後來拜屯騎校尉,又任廷尉,死在任上。[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