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水滸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弁而釵》四卷二十回,題「醉西湖心月主人著,奈何天呵呵道人評」。作者與評者均不可考。 此書是罕見的孤本,存於大連圖書館。原序後的圖章是「素政堂」、「天花藏」,證明是明末清初時期的作品。全書45回,有人物像三十七幅,每幅均有讚詞。寫南宋初年洞庭湖楊幺起義之事。作者有感於「徽欽二帝,無治世之才,任用奸佞,以致金人自北而南……」所以,把楊幺起義和宋江起義聯繫起來,寫成一部《水滸傳》的續書——《後水滸傳》。 明末清初長篇小說,題「青蓮室主人輯」。小說寫宋江、盧俊義等梁山好漢被朝廷害死後,昏君奸臣依舊倒行逆施,荒淫誤國。徽宗聽信童貫等人聯金攻遼之計,引起金兵大舉向中原進攻,破汴京、擄徽、欽二帝,百姓流離失所。宋江轉世的楊幺、盧俊義轉世的王魔,和其他梁山好漢轉世的馬隆、何能等38人,在貪官污吏的逼迫下,於洞庭湖聚眾起義、除惡揚善的事跡。 明清章回小說《後水滸傳》是我國名氣最大、流傳最廣、成就最高的25部古典名著續書之一,原著者青蓮室主人。故事描寫水滸英雄含冤就義後紛紛轉世,變身為楊幺、王摩等諸多好漢,他們劫富濟貧,懲惡揚善,相繼匯合於洞庭湖,形成了一支令官府聞之喪膽的浩浩水軍。故事演繹得曲折動人,暢快淋漓,文學大師魯迅、國學大師胡適都曾對其作過很深的研究和專門的評論,可見此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根據明清小說研究專家、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章培恆教授的分析,《水滸傳》的續書主要有三種,一部是清初陳忱的《水滸後傳》,一部是清代後期俞萬春的《蕩寇志》,而這部《後水滸傳》想象奇特,情節曲折跌宕,足以動人。但由於作者的創作目的是為梁山水泊英雄的被害鳴不平,是一部總結梁山英雄招安受害的反思之作,因此在當時看來「思想太過大膽」,所以相對影響較小。

創作背景

歷史上的楊幺,本名楊太,是南宋初年活動於洞庭湖一帶的農民軍領袖。一開始他參加了鐘相的起義軍,鐘相犧牲後,他被推為軍中頭領,稱「大聖天王」。楊幺實行「春夏耕種,秋冬攻戰」的策略,多次打敗官軍的圍剿,並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紹興五年(1135年),楊幺戰敗犧牲。 《後水滸傳》雖然描繪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但並不局限於歷史事實,而是根據作者所處的社會歷史創作而成。 小說大約成書於明末清初。從書名和內容上看,《後水滸傳》都可以看成是《水滸傳》的續書,是在《水滸傳》以後寫成的類似《水滸傳》那樣的書。

作品評價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教授胡益民:《後水滸傳》以「續書」的形式反映了宋江起義後又一次農民大起義的全過程。全書的結構是完整的。但比之《水滸後傳》,它在藝術上的獨創性較小。作為「續書」,情節上照應前書是必要的。但它基本上按譜填詞,缺乏創造,受前書束縛太大。如殷尚錫痛打董敬泉、開封府劫好漢楊幺的情節與《水滸傳》中魯智深拳打鎮關西、大鬧江州的情節大同小異,是不高明的模仿。以天上星宿下凡來映照起義英雄匯聚的方法,顯然也來自《水滸傳》,但兩書的處理水平大有軒輊。在《水滸傳》中,「洪太尉誤走妖魔」的神話開頭,僅是作為一種結構技巧,並沒有削弱作品的寫實描寫;《後水滸傳》對這一點則渲染過多,帶着較濃重的迷信色彩。

內容預覽

天下猶一身也。天下之在一君,猶一身之在一心也。一心不能自主,則元氣削弱,邪氣妄行,遂使四肢百骸,不臃即腫。雖有良醫,莫能救其死。 如宋徽、欽二帝,無治世之才,任用奸佞,以致金人自北而南。一身尚無定位,豈有餘力及於群盜?故前之梁山,後之洞庭,皆成水滸,以聚不平之義氣。至於走險弄兵,擾亂東南半壁,則莫不正名分,指目為強梁跋扈,盡欲蕩平。 然究思其強梁跋扈之源:賀太尉不奪地造阡,則楊幺何由刺配;黑惡不逆首開封,則孫本豈致報仇;邰元之殺人,黃金奸月仙之所致也;謝公墩之被兵,王豹欺配軍所致也。種種禍端,實起於貪穢之夫,不良之宵小,醞火於鄧林之木,捋須於猛虎之頷。一時冤鳴若雷,怨積成黨,突而噬肉焚林,豈不令鰲足難支,天維觸折哉!請一思之,是誰之過歟! 大都天心又將北眷,國運已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