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點起落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後三點起落架是中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里的一個名詞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為前二後一式布局,主要用於早期型號飛機,如今已不常用。
應用學科 航空科技(一級學科),飛行器結構及其設計與強度理論(二級學科)
早期在螺旋槳飛機上廣泛採用後三點式起落架。其特點是兩個主輪在重心稍前處,尾輪在機身尾部離重心較遠。
後三點式起落架的結構簡單,適合與低速飛機,因此在四十年代中葉以前曾得到廣泛的應用。這種形式的起落架主要應用於裝有活塞式發動機型、超輕型低速飛機上
優點
一是在飛機上易於裝置尾輪。與前輪相比,尾輪結構簡單,尺寸、質量都較小;
二是正常着陸時,三個機輪同時觸地,這就意味着飛機在飄落(着陸過程的第四階段)時的姿態與地面滑跑、停機時的姿態相同。也就是說,地面滑跑時具有較大的迎角,因此,可以利用較大的飛機阻力來進行減速,從而可以減小着陸時和滑跑距離。因此,早期的飛機大部分都是後三點式起落架布置形式。
缺點
(1)在大速度滑跑時,遇到前方撞擊或強烈制動,容易發生倒立現象(俗稱拿大頂)。因此為了防止倒立,後三點式起落架不允許強烈制動,因而使着陸後的滑跑距離有所增加。
(2)如着陸時的實際速度大於規定值,則容易發生「跳躍」現象。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飛機接地時的實際迎角將小於規定值,使機尾抬起,只是主輪接地。接地瞬間,作用在主輪的撞擊力將產生抬頭力矩,使迎角增大,由於此時飛機的實際速度大於規定值,導致升力大于飛機重力而使飛機重新升起。以後由丁速度很快地減小而使飛機再次飄落。這種飛機不斷升起飄落的現象,就稱為「跳躍」。如果飛機着陸時的實際速度遠大於規定值,則跳躍高度可能很高,飛機從該高度下落,就有可能使飛機損壞。
(3)在起飛、降落滑跑時是不穩定的。如過在滑跑過程中,某些干擾(側風或由於路面不平,使兩邊機輪的阻力不相等)使飛機相對其軸線轉過一定角度,這時在支柱上形成的摩擦力將產生相對于飛機質心的力矩,它使飛機轉向更大的角度。
(4)在停機、起、落滑跑時,前機身仰起,因而向下的視界不佳。
基於以上缺點,後三點式起落架的主導地位便逐漸被前三點式起落架所替代,只有一小部分小型和低速飛機仍然採用後三點式起落架。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