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悲哀(李長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名人的悲哀》是中國當代作家李長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名人的悲哀
江蘇盱眙、安徽鳳陽為朱元璋唇槍舌戰;四川江油、湖北安陽為李白對簿公堂;河北臨城、正定二縣為趙雲撕破臉皮;秦、隴、晉有三地為貂蟬唾液飛揚;河北永城、安徽毫州為華佗針鋒相對;雲裡霧裡的孫悟空即將紮寨山西婁煩;臭名昭著的西門慶也有兩省三鄉為其劍拔弩張……
誓做名人故里,爭當名人老鄉,已成為當今中國旅遊業一道奇特的風景。不管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也不管是豪傑梟雄惡棍流氓,更不管是歷史人物藝術形象,只要史上有一筆,名聲顯赫過,則沾邊就賴能搶就搶。有人無奈地預言,如果此風不剎,說不定有一天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也會被某個地方奪得兩敗俱傷。
倘若「賴」來的歷史正面人物是給今人當旗子,「搶」來的遠古反面角色是給後世做鏡子,倒也無可非議。遺憾的是,只為吸引遊客眼球和撈取遊客錢財,就實在不可思議了。
那些或實或虛的歷史名人被掙來搶去企圖讓他們變成搖錢樹,心裡是什麼滋味我不得而知,在雲南我卻耳聞目睹了活着的名人及其家屬在做了搖錢樹之後,至少我覺得他們並沒有多少自豪感和幸福感。
位於瀘沽湖畔的摩梭部落到目前為止,出現了兩個公認的女名人。這兩個女名人的家,自然也被旅遊部門慧眼識珠地定做了旅遊點。
第一個女名人,是末代土司王妃蕭淑敏。準確地說,蕭王妃是漢人。嫁到摩梭後,建學校、傳漢文、打土匪、掌大印;解放後,寫檢查、挨批鬥、坐大牢、刷土牆;平反後,飛北京、走安徽、上浙江、辦公司。
就是因為這一系列傳奇的經歷,讓她成了瀘沽湖的第一女名人,也成了旅遊業選中的賺遊客口水的最佳目標。
已近風燭殘年的王妃,現居住在瀘沽湖鎮,瀘沽湖鎮歸四川省管轄,此次我無緣與她謀面。
一個曾經兩次拜訪過這位老人的重慶旅友告訴我,他第一次去的時候,老人情緒還不錯,又贈書又簽名,講起自己的經歷來也滔滔不絕;最近一次去就不行了,面對遊客除了坐在講她故事的人身邊,像聽別人的故事一樣一言不發之外,其他時間都是偎依在牆根底下抽煙、發呆。
我說,那她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就不錯了,換了別人早就變成祥林嫂了。
旅友不解。
她貌似色彩斑斕的一生,實際也是傷痕累累的一生。一遍遍把自己的傷疤亮出來給陌生人看,那種痛苦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又怎能不心力交瘁呢!
十六歲那年,身為國民黨將軍之女的她,正在雅安一所女子中學裡讀書。恰巧摩梭土司喇寶臣到雅安拜訪四川軍閥劉文輝。劉文輝為了與土司聯盟,就想學古代皇帝搞和親。因蕭淑敏品學兼備才貌雙全,便不幸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此後,這個出水芙蓉般嬌滴滴的大家閨秀,跟着年長她二十歲的老丈夫,經歷了人世間所有的苦難。先是隨其步行了一個多月的山路來到瀘沽湖畔,接着又被軟禁在一座四面環水的孤島 上。過了七年也算夫妻的生活後,卻又離別了整整二十年。她在坐牢期間,薄情寡義的土司竟一次沒有探望過。生了兩兒兩女四個孩子,他也絲毫沒盡到父親的責任。更悲慘的是,走出監獄不到一年,老土司就撒手人寰了。
試想,她的一生除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少年外,幾乎都是用淚和血凝成的。
無數事實證明,反覆傾訴自己心靈的痛苦,就如同反覆揭肉體上結痂的傷疤,不但永遠不會癒合,還會受到更深的傷害。
摩梭部落的第二個名女人,是楊二車娜姆。
倘若說,蕭淑敏是把漢族文化傳播到摩梭部落的天使;那麼,她就是把摩梭風俗發布到世界的雄鷹。
楊二車娜姆,十三歲那年在母親和舅舅的支持下,挎着一籃子煮熟的雞蛋,跟着馬幫艱難地行走了七天七夜,終於走出了層層疊疊的大山。之後,入音樂學院學習,做歌舞團演員。隨後,足跡開始印遍亞、歐、美,講學、演出、當模特。1997年開始著書立說,一部《走出女兒國》,在全世界暢銷的同時,也讓全世界知道了中國還有個女兒國。
如今,她仍在世界上自由自在地闖蕩。
接待遊客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年邁的母親和舅舅身上。
我們到她家的時候,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候。
祖母屋裡,除了那盆終年燃燒的塘火外,一切都顯得冷冰冰。炕上,一筐爆米花是涼的,一盤炒黃豆是涼的,甚至連青稞酒和酥油茶也沒有一點溫度。地下,兩張飽經風霜的臉更是掛滿冰霜,有遊客纏着他們合影,他們才不得不禮貌似地露出一絲木訥的笑容。
我們從進屋到出屋,在長達二十多分鐘的時間裡,兩位老人竟沒說過一句話,甚至連肢體語言都沒有,實際和吃閉門羹也沒什麼區別。
導遊怕我們尷尬。忙解釋說,他們不會漢語,另外也太累了,每天要接待好幾伙遊客呢!
我說,那咱們就快點走吧,不要過久地打擾老人了。是啊,按照摩梭人的習慣,到了他們這個年齡早該頤養天年蹲牆根曬太陽了。只是家裡不小心出了個名人,才打破了他們原本安享寧靜的晚年生活。也許旅行社會按比例付給他們一定的報酬,可是金錢對這對耄耋之人來講,到底還有多大意義呢?
走出楊二車娜姆家,一灘殘陽正照在美麗的瀘沽湖上。
假如兩位老人知道有今天的辛苦,他們當初還會把孩子送出大山嗎?
我問那灘殘陽。
殘陽無語,只是慘澹地笑了一下,就躲進了西邊的大山里。[1]
作者簡介
李長春,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