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沉積構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同沉積構造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同沉積構造又稱同生構造或生長構造,是指在沉積過程中形成的構造。同沉積構造的構造形態一般表現為盆內斷層、盆緣斷層以及褶曲變形。同沉積構造主要發育在離散型板塊邊界部位以及板內變形輕微的斷陷盆地的同沉積斷層的上盤。

研究歷史

同沉積構造獨特的構造形態以及所蘊含的運動學信息吸引了許多學者的研究,一直延續到今天。在20世紀30年代晚期生長斷層(我們過去常用的名稱有同生斷層、沉積斷層或同沉積斷層)在石油勘探中被最先辨認出來。1961年,Ocamb提出了生長斷層的定義,生長斷層落差隨着深度增加而增大,下降盤地層厚度比上升盤地層厚度明顯增大。20世紀60年代末期對生長斷層以及與其有關的沉積和構造問題研究得比較多,觀點也比較成熟,但同沉積構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形態的描述上,很少涉及其運動學及動力學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着石油勘探的深入發展,同沉積構造的研究更趨於理論化、定量化,數值模擬和物理模擬實驗有了很大的進步。國外對同沉積構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墨西哥灣岸地區和尼日爾三角洲油田等區域,國內研究同沉積構造最為深入的地區是渤海灣油區,而且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隨着各種技術的飛速發展及研究的深入開展,新的同沉積構造被發現並命名。

長期活動的同沉積斷裂形成古地貌上突變的斷裂坡折帶或斷坡帶,構成古構造單元和沉積相域的分界並控制着沉積相帶的總體展布。同沉積斷裂及其組合樣式與沉積砂體的分布有密切關係,表現在對沉積體系的發育、展布和類型的控制上。揭示同沉積斷裂(坡折)帶的活動和分布,再造各沉積期的構造古地貌,是進行沉積體系和砂體分布預測的關鍵。此外,同沉積斷層與盆地性質的判斷及成因分析有着密切的關係。同沉積構造和生油凹陷的發育、儲集相帶的分布以及圈閉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我國的勘探實踐也充分表明東部含油氣區幾乎絕大部分與同沉積構造有關。一些巨大的油氣聚集帶本身就是一個二級的同期隆起帶或者同沉積斷裂帶,它們不僅直接控制着生油凹陷的形成和轉移、儲集相帶的分布,而且在褶皺隆起和同沉積斷裂的相關部位形成一系列有利的油氣圈閉,構成一個不同層系疊合連片、多種油藏類型組合的複式油氣聚集帶,因而對同沉積構造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幾何學特徵

幾何形態描述是同沉積構造研究的基礎,同沉積構造幾何形態的描述表現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同沉積構造幾何形態在平面上的研究主要從斷層走向、彎曲度及斷層與分支斷層的夾角幾個方面入手。彎曲度可用轉度表示,即弧形兩翼切線的銳夾角。同沉積構造走向上呈弧形,或弧形雁行排列或組成一定組合形式的斷裂系。

同沉積構造在平面上多表現為平行狀、弧形、雁列、羽狀、馬尾狀等,其中雁列、羽狀形態很像走滑斷層系統。濟陽坳陷的東營凹陷中央隆起帶在剖面上呈現為「負花狀」同沉積斷裂帶,西段在平面上呈現帚狀生長斷層系,東營凹陷跟霑化凹陷有許多重複的生長斷裂系樣式,除了平行狀或雁行狀斷裂系外,還有梳狀斷裂系、帚狀斷裂系以及斷裂調節帶等。任建業等將東營凹陷的斷裂系統總結為近環形分布的弧形同沉積斷裂帶。曹春提出濟陽坳陷還存在同沉積斷階狀斷裂系。

同沉積構造比較直觀的形態在剖面上呈現為「多」形或者稱骨牌式,同向「Y」形或者稱「帚狀」和反向「Y」形或者稱反「帚狀」及複合「Y」形或者稱負花狀等,如圖1所示。倪金龍等、劉朝露等在濟陽坳陷生長斷裂系的研究中,首先依據主斷層的形態分為板式、鏟式及坡坪式,具體根據沉降情況、所處的位置以及成因等因素劃分為板式單階型、板式多階書斜型、板式多階帚型、板式多階梳型;鏟式單階型、鏟式多階型;坡坪式盆緣型和坡坪式盆內型。

同沉積構造發育主要有同沉積背斜、同沉積鼻狀構造以及與之相關的調節斷塊構造等基本類型,具體可分為逆牽引背斜、差異壓實背斜、拖曳背斜、塑性拱張、調節構造、反轉構造等多種樣式。同沉積褶皺具有相似的幾何學特徵,常採用褶皺要素進行描述,有翼、頂、軸面、翼間角、轉折端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