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學一首別子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同學一首別子固

作品名稱: 同學一首別子固

創作年代:北宋朝代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安石

同學一首別子固是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作的一首詩詞。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1]

正文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室,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雲。[2]

賞析

   《同學一首別子固》是王安石在青年時期所寫的一篇贈別之作,雖然是贈別的,但是卻沒有世俗常見的惜別留念之情。文章明着寫的只有兩個人,但實際上卻有三個人:曾鞏、孫侔兩人雖然平時沒有來往,卻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都相互信任。文中指出這正是「學聖人」的共同之處,同時還表達了作者想和兩人建立共同進步、相互勉勵、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誼,早點達到聖賢倡導的最高境界。

《同學一首別子固》開篇簡約地介紹了二賢人曾鞏和孫侔;中間敘述曾鞏和孫侔雖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學聖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勵,「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最後說明回贈「同學一首別子固」的意圖,是為了互相告誡和互相慰勉。此文感情真摯,言簡意賅,層次分明,採用陪襯手法,以孫侔陪襯曾鞏,則更加突出了曾鞏,同時又把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互相映襯,令人回味無窮。

《同學一首別子固》筆法緊湊,開合有度,清人金聖非常欣賞此文,評曰:「此為瘦筆,而中甚腴。」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稱臨川先生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延壽鄉(今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人,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時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現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著名散文《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出身於臨江軍(今江西樟樹),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而且他從小隨父宦遊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會閱歷,開闊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艱辛,對宋王朝「積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青年時期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在他進入仕途地方官吏時,能夠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由於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實,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識,「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進士,授淮南節度判官。之後調任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為人正直,執法嚴明,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組織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農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黃不接時,將官庫中的儲糧低息貸給農戶,解決百姓度荒困難。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法度必須改革,以求其能「合於當世之變」,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併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王安石認為變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舉制度,改革取士。廢明經,設明法科。進士科不考詩賦考時務策,整頓太學,唯才是舉,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慶曆二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簽書淮南東路(治所在今江蘇揚州)節度判官公事、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知縣。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江南東路(在今江浙一帶)刑獄。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3]

參考資料

  1. 王安石 古詩文網
  2. 王安石的詩詞全集 同學一首別子固 古詩詞名句網
  3. 王安石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