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報佳音書店 的圖片

吉爾松,外文名:Gilson, Etienne ,法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新托馬斯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1884年6月13日生於巴黎一個天主教徒家庭,1978年9月20日卒于格拉旺。1913年獲博士學位。曾任巴黎大學、多倫多大學和法蘭西公學教授。1947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吉爾松畢生致力於中世紀經院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他認為托馬斯主義為現代哲學開闢了道路,主張「回到中世紀去」,強調真正的哲學必須以信仰為出發點。在他看來,對理性來說,信仰是不可缺少的,哲學的生命力就在於信仰和神學,其目的在於使哲學回歸於神學。著有《中世紀哲學》、《基督教哲學概論》等。

經院哲學天主教[1]教會用來在其所設經院中教授的理論,故名經院哲學[2]。是運用理性形式,通過抽象的、繁瑣的辯證方法論證基督教信仰、為宗教神學服務的思辨哲學。因教師和學者被稱為經院學者(經師),故取名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目錄

人物簡介

吉爾松屬於多馬派(Thomist1161,Thomism and Neo-Thomism 多馬主義和新多馬主義,即多馬.阿奎那的跟隨者)的哲學史家。他曾在法國教授中世紀哲學,主要是在索邦(Sorbonne, 1921~32),和法國學院(Colle&ge de France, 1932~51),然後在多倫多之主教中世紀研究學院(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eval Studies in Toronto)任教;之後返回法國;一生著述極豐,出版超過一百本書和專文(七十五歲生日時的數目)。

吉爾松早期頗受伯格森(H. Bergson, 1859~1941)的影響,他是法國的猶太哲學家,力主靈感(intuition)於理性之上。吉爾松研究笛卡兒(Descartes353,Descartes, Rene■)之後,便開始把研究集中於中世紀的範圍,先後出版的專著,有關于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a228,Bonaventura 波拿文土拉, 1924)、奧古斯丁(Augustine171,Augustine 奧古斯丁, 1928; ET, The Christian Philosophy of St Augustine, London, 1961),和克勒窩的伯爾拿(Bernard209,Bernard of Clairvaux 克勒窩的伯爾拿; London, 1934)。曾擔任1930~1年的季富得講座(Gifford Lectures499,Gifford Lectures)的講員,題目是《中世紀哲學精要》(The Spirit of Medieval Philosophy, 1936)。

吉爾松一直看自己是個基督教的哲學家,拒絕把多馬主義現代化,認為其精意與神學沒有衝突。在各種把中世紀基督教哲學與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1054,Scholasticism)調和的努力中,吉爾松與他的盟友馬利坦(Jacques Maritain, 1882~1973)都認為,多馬主義最能解釋現代文化。他為哲學與生物學的目的論(teleology)來辯護,稱自己為教義學家,但強調教義(Dogma373,Dogma)雖是不變,卻需要不斷的重新解釋。

吉爾松是個公眾人物,受法國抵抗運動(resistance)的推崇,有一段時間還當上國會議員;在學術界的聲譽更隆,被稱為中世紀哲學史最傑出的學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