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合浦縣常樂鎮

合浦縣常樂鎮位於合浦縣北面,與浦北縣接壤。離縣城32公里,距北海市60公里,209國道合(浦)靈(山)公路橫貫全境,交通、通訊十分便利。常樂鎮總面積26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521公頃,山地面積1萬公頃,常樂鎮設22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有280個自然村,村民小組510個,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71872人。[1]

梅艷芳,合浦縣常樂鎮梅屋村人。香港「百變天后」,梅氏老祖宗原是廣東順德龍山人,於清朝嘉慶年間來到合浦常樂街。

中文名:常樂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合浦縣

面 積:264 km²

電話區號:0779

郵政區碼:536126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71872人(2017年)

機 場:北海福成機場

火車站:合浦火車站

車牌代碼:桂E

方 言:廉州話、客家話

耕地面積:5521公頃

目錄

經濟概況

合浦縣常樂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月照總時數1920小時,年均氣溫22℃左右,無霜期362天,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年均濕度74--84%;常樂鎮土地肥沃,鎮內多為丘陵地和南流江沖積小平原,西部為南流江沿岸小平原,東部為低丘(緩丘)山地,地勢平坦,土層疏鬆深厚,有機磷、速效磷、速效鉀含量較高,適宜林果種植。農業以水稻、花生、玉米、蔬菜、甘蔗、蠶桑、香蕉等為主,是合浦縣的農業大鎮,也是北海市主要的冬季農業開發示範基地、蔬菜基地和蠶桑基地,蠶桑業久負盛名,已有300多年歷史。該鎮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路,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聯動、項目啟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充分發揮繅絲廠、酒精廠、木片廠、食品加工廠等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調整形成了蠶桑、木薯、速生林、甘蔗、蔬菜、良種牛繁殖六大農業產業基地。常樂鎮抓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一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優勢,按照「3618」工作思路、(即扶持壯大三個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六大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十八個重點項目)發展經濟、效果顯著,全鎮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步伐正在加快。200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0782萬元,農業總產值21978萬元,財政收入69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63元。

特色產業

常樂鎮蠶桑的發展目標在現有蠶桑10000畝的基礎上,力爭到2005年底達到12000畝,發蠶種量12000張,年產鮮繭1800噸,產值2500萬元,到2007年蠶桑面積達20000畝,產值3600萬元,常樂絲綢工業園完成投產,初步形成常樂蠶絲的優質品牌。到2008年底,絲綢工業園要實現既定的目標,成為區內最大的蠶繭加工企業。常樂鎮常樂鎮素有「蠶鄉」之美譽。據歷史資料記載,早在2500多年前,常樂人已經開始種桑養蠶、抽絲、織綢,常樂的絲綢以潔白、亮麗聞名國內外,當時常樂的絲綢就是通過古海上絲綢之路銷往世界各地的。常樂蠶桑產業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常樂鎮的蠶桑面積達到12000畝,占合浦縣蠶桑面積的60%以上,年產蠶繭3500噸,合浦縣當時也因此被列入了自治區人民政府十五個蠶繭基地縣之一,並承擔廣西科委灘涂旱地種桑科研項目。種桑養蠶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常樂鎮的蠶桑產業在那時已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企業優勢

常樂鎮擁有全區最大的繭絲行業龍頭企業——合浦縣常樂絲綢工業園。工業園由常樂鎮繭絲貿易公司投資建設,計劃投資1.45億元,是自治區農發辦重點支持的農業龍頭企業,也是合浦縣的重點扶持項目,工程分三期建設,整個工程預計在2007年全部竣工投產。第一期計劃投入資金5000萬元,改造飛宇2000型自動繅絲機12組,年產繭絲466噸,年消化干繭1515噸,改造HGA732型劍杆織綢機170台,年產綢布680萬米。整個項目全部建成後,年可以消化16萬畝蠶桑生產的蠶繭,產值可達3.26億元,創稅3478元可為社會安置就業人員3200人,直接帶動15萬農民致富奔小康。項目的第一期工程已投入資金4000萬元,公司技術力量雄厚,2002年9月,公司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建立了「華南農業大學合浦縣蠶桑高新技術示範基地」。2003年,在華南農業大學的大力支持下,引進了國內新生代蠶桑品種,農戶每十天就可以養一批蠶,大大縮短了養蠶周期,增加了農民的收益。

視頻

合浦縣常樂鎮天堂鄉村旁邊的小路一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