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合河古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合河古會
圖片來自搜狐網

合河古會,每年二月二「青龍節」舉行的「合河古會」,保持了古老的風韻。透過這原始稚朴的表演,把人們拉向那遙遠的舊石器時代,看到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 「二月二」,俗稱「青龍節」,又叫「龍抬頭日」,是漢族許多地區的傳統節日

原文

黃河在山西境內自北而南,到芮城風陵渡突然轉了個彎,向東流去。這裡自遠古時期就成為人類的居住之地,他們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據考古發現,這裡就是距今60萬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合河文化遺址」。

如今,每年二月二「青龍節」舉行的「合河古會」,保持了古老的風韻。透過這原始稚朴的表演,把人們拉向那遙遠的舊石器時代,看到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 「二月二」,俗稱「青龍節」,又叫「龍抬頭日」,是漢族許多地區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晉北一帶有「灑水引龍」的習俗,即往茶壺裡放上幾枚錢幣,在河邊或井上灌上水,沿途滴灑,留下一條水跡,回家後把壺裡剩下的水和錢幣倒在缸里,認為這樣可以引回錢龍,一年之內發財致富。晉東南一帶有「灑灰引龍」的習俗,即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線,從門外引到屋內、繞水缸再灑一圈,認為這樣可以引回錢龍,招來福祥。晉南不少地方出於對龍的敬畏,形成了不少禁忌,例如「二月二」這一天不許到河邊、井上挑水。

到河邊、井上勞作時不許喧譁和弄出聲響,以免驚動青龍,破壞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在黃河岸邊芮城風陵渡鎮南端的合河村,則在這一天舉行河古會。村民們在當地的泰山廟,祭祀五嶽之首的「黃飛虎」神。祭祀隊伍浩浩蕩蕩,身着紅色上衣的數十名女青年,手執飾有龍圖案的鸞駕,組成儀仗隊。德高望重的長輩挑着花籃前行。四位老太太和四位老頭分別抬着兩座置有泰山神神龕的轎子,泰山神「黃飛虎」的扮演者騎着牛行進在隊伍中。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男子們有的扮演成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文臣及八仙、俗神;有的赤身裸體,腰系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塊、石磨,肩扛粗大的房檁,手執銅鑼,大展陽剛之氣。一方面表現了古人對神祗的敬畏,另一方面又顯示了人的自身力量和對命運的抗爭。古會活動顯示了由娛神到娛神兼娛人,再到慶節娛人的演進軌跡。最為奇特的是,合河人把馬精心打扮一番,為它披紅戴花插令旗,尊稱為「神馬」,由化裝成武士的人牽着,沿着村街繞轉,走到各家各戶門前,無論誰見了「神馬」都必須下跪叩拜。這一天,村民們還要把家中最珍貴的寶物拿出來(主要是金銀首飾),插在花籃或花傘上面,給泰山神獻寶,俗稱「亮寶」。

這一天還有傳統的民間社火表演,如民間小戲、民歌、旱船、高蹺、耍獅子、三驢載車等,內容豐富,表演精彩。合河古會,保留了遠古社會的遺風,反映了人類社會初期古樸的宗教巫術信仰,體現了民俗的原始性特徵。從合河文化遺址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看,已有牛、鹿、象、馬等多種動物,與在此之前的西候度文化和藍田文化,和其後的丁村文化,都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古人在與自然和動物的鬥爭中,產生了動物崇拜,合河古會活動中對馬、牛的尊崇,即是例證。民間流傳的關於風陵渡來歷的神話,說明這裡是以龍為圖騰的黃帝部落的活動地。相傳,黃帝與炎帝戰於「涿鹿之野」。涿鹿,即「濁陸」,是晉南解州附近濁澤邊的陸地。炎帝十分兇悍,搬來大霧,使黃帝的軍隊迷失了方向,多虧黃帝賢臣風后製造了「指南車」,使軍隊能辨別方向,走出困境,獲得全勝。在這次大戰中,風后獻出生命,黃帝十分悲傷,就把他安葬在秦、晉、豫三省交界的渡口上,風陵渡因此而得名。後來,黃帝經過阪泉之戰,與炎帝結為聯盟,組成了華夏民族。

華夏民族是以龍為圖騰,合河古會的時間設在二月二「青龍節」,便體現了對龍圖騰的信仰。而泰山神「黃飛虎」騎牛、合河人祀奉馬,也與龍崇拜相一致。因為在龍形象里,可以找對蛇、魚、鳳、麟、鹿、馬、牛多種動物的影子。對牛、馬崇拜與對龍崇拜,有着前後淵源關係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