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嘆水別白二十二 劉禹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嘆水別白二十二
新浪網

嘆水別白二十二是一首雜言詩。此詩以水之清淨明潔形容二人的交情,最後又以水之流波比喻二人恩念之深。此篇寶塔形的詩體有利於表達詩人的感情,隨着每一句增加一字,詩人的情感也就更加深一層。

原文

劉禹錫〔唐代〕

水。

至清,盡美。

從一勺,至千里

利人利物,時行時止。

道性淨皆然,交情淡如此。

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

兩心相憶似流波,潺湲日夜無窮已。

譯文

水,極其清澈,極為漂亮。

從一勺,到匯聚成河奔至千里。

對人和物都有好處,一會急行一會緩止。

有品行的都是如此,就像人與人之間的交情。

你在金谷的堤上,我在石渠的署里。

兩心相應和流水一般,慢慢流動無窮無盡。

賞析

  除詩歌與論說文外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在唐代辭賦史中,乃至整個辭賦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其存賦十一篇,與唐代各家所存辭賦數目相較,也不算少了。馬積高在其著作《賦史》中評價中唐時期的辭賦家,列柳宗元為首位,韓愈、劉禹錫並列其次,又將柳宗元之辭賦同屈原相提並論,即可見一斑。而實際上,劉禹錫本人也是對自己的文章水平頗有自信的,在其《子劉子自傳》中他說:「天與所長,不使施兮。」這裡的「所長」指的即是自己的長於文詞,而在這「文詞」之中當然也包括辭賦在內。在劉禹錫的十一篇辭賦作品當中以《秋聲賦》最受後人推崇。

  由於劉禹錫的辭賦多數創作於貶謫時期,因此逐臣之悲與懷才不遇便成了其辭賦創作的重要主題,騷怨情懷是其主要的情感寄託,同時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也貫穿始終。此外,除了反映貶謫愁思的作品,其辭賦還有應試科舉所作的律賦——《平權衡賦》,懷古傷今的《山陽城賦》,悼亡的《傷往賦》,描寫景物風俗的《楚望賦》。作為唐代重要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劉禹錫的詩歌成就較高,是唐詩研究的重要領域,而詩文又為當時的文學主流,故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必然要受到其詩歌創作影響的。例如劉禹錫詩歌的主題便影響着他辭賦的主題,許多在其詩歌中描繪的場景畫面、表達的情感內容,同樣也出現在他的辭賦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詩文與辭賦的互動關係是其辭賦研究的有利環節。

創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四月,白居易以假滿百日,按唐時法規,即合停解,故得罷刑部侍郎,並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在赴任時,劉禹錫等朝官多人在長安興化亭為之餞別,酒酣,各賦一字至七字詩,以題為韻,劉禹錫題為「水」,即這首詩。

簡析

  《嘆水別白二十二》是一首雜言詩。此詩以水之清淨明潔形容二人的交情,最後又以水之流波比喻二人恩念之深。此篇寶塔形的詩體有利於表達詩人的感情,隨着每一句增加一字,詩人的情感也就更加深一層。全詩不僅體裁新穎, 而且寫法也曲盡其妙,清新雅致,不脫流俗,語意不深而情感真摯。

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