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坪鎮地處秦嶺南麓-安康市漢濱區版圖的「北極」。鎮政府距安康市城區中心107公里,全鎮總面積152.1平方千米,南與中原鎮相鄰,西與漢陰縣毗鄰,北與寧陝、[[鎮安縣接壤,一腳踏三縣。

轄2個行政村1個中心社區,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606人(2017)。屬深度貧困鄉鎮,革命老區鄉鎮。

鎮情綜述

葉坪鎮,地處秦嶺南麓-安康市漢濱區版圖的「北極」。鎮政府距安康市城區中心107公里,全鎮總面積152.1平方千米,南與中原鎮相鄰,西與漢陰縣毗鄰,北與寧陝、鎮安縣接壤,一腳踏三縣。

轄2個行政村1個中心社區,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606人(2017)。屬深度貧困鄉鎮,革命老區鄉鎮。

近五年來,葉坪鎮始終堅持「創新思路抓黨建,科學引領促發展」思路,全鎮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主導產業健康發展。

新栽植核桃2800畝,發展魔芋1800畝,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對集鎮老街進行美化亮化綠化,完成24.8公里示範路建設,新建便民橋3座;集鎮面貌日新月異。

投資1500萬元,先後用於復興大橋建設,棚戶區改造,中心社區一、二期工程,63戶群眾喜遷新居。

黨的建設不斷加強。

建立健全機關各項管理制度,村級實行了規範化建設,調整完善村級三心戶包聯工作,規範並量身製作村級議事制度、村務公開欄等一系列村級基礎性工作模板。

全鎮產業發展格局進一步形成,基礎建設有序推進,村鎮建設突飛猛進,集鎮面貌煥然一新。[1]

自然環境

風景如詩似畫,天然生態公園。

境內綠林無際,如詩似畫,山奇水秀、林密洞幽,風光迷人。椒溝村安寧和橋亭村河口的溶洞,洞內蜿蜒曲折,迭宕起伏。氣候濕潤,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210天;適宜中藥材種植、林果業及畜牧業的發展。

佛爺嶺為漢濱區最高點,海拔2141米。寧陝太山廟、鎮安木王鎮與葉坪鎮椒溝村、橋亭村交界處,不僅有的火山口遺蹟,還有直徑數百平方米至數萬平方米的大草甸。空氣清新,是開發生態旅遊的綠色寶地。

自然資源豐富,動植物王國。

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有羚羊、羚牛、青麂、黃麂、黑熊、果子狸、野豬、大倪等野生保護動物;有珍稀的蘭花、石菖蒲、紅豆杉、降龍木等野生名貴花草林木;有杜仲、天麻、連翹、當歸、黨參、黃姜、山茱萸、金銀花、黃精、淫羊藿、葛根、五味子等天然中草藥。

森林覆蓋居全區之首。全鎮耕地面積4.35平方公里,林地面積144.67平方公里(含國有林20平方公里,集體林124.6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6%,居全區之首。

河流從橫,山泉資源豐富。

葉坪鎮,地處漢江三級支流—恆河源頭,恆河發源地。境內分布着恆河多條支流—西河、岩屋河、恆河、椒溝河等;河谷狹窄,山高坡陡,植被繁茂,水質優良。

拱橋龍王溝的地下河泉眼,水質清純,一年四季均有小水缸粗泉水湧出,從未間斷,且富含微量元素鍶,有利於人體骨骼生長發育,是天然的礦泉水資源。

人文薈萃,陝南革命老區。

葉坪鎮歷史悠久,境內有子午棧道、明清戲樓、晚清私塾、老街民居等古遺址和古建築,古棧道文化、民俗文化、集貿文化等在這裡交匯融合。

葉坪鎮,抗戰時期陝南革命第一軍的主要活動地之一。解放後安康縣設立葉坪區。區公所駐地就是現在的葉坪街。

發展藍圖

近年來,注重打造生態葉坪,智慧葉坪,休閒葉坪,宜居葉坪,制定出科學的戰略目標——

交通發展目標:

伴隨着S212(寧陝至旬陽漢濱段)、S213(紫荊—大河公路)、北橫線(紫荊—譚壩)及鎮域通村公路等提升改造工程的實施,葉坪對外交通條件就得到徹底改變、提升。

葉坪鎮,一腳踏三縣,連通安康至西安、聯絡周邊縣鎮的重要交通節點。漢銅二級公路(漢陰城區經雙河古鎮、鐵佛鎮銅錢村與途經葉坪鎮的212省道連通)開工建設,葉坪融入漢陰縣半小時和安康市1小時經濟圈。

經濟發展目標:

以推進「兩化聯動,兩業並舉」為目標,實現「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聯動,生態旅遊業與精緻農業並舉」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社會發展目標:

以實施「城鄉均等,四金農民」為目標,實現城鄉均等,保證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均等化,引導城鄉公共服務同步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和產業化經營,使當地群眾成為享有股金、薪金、租金、養老金「四金」的新型農民。

生態環保目標:

以構建「宜居、生態葉坪」為目標,建立葉坪山林、水系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構建城鄉可持續性生態景觀系統。

社會經濟

秦嶺山裡的伊甸園-陝西安康漢濱區葉坪鎮

秦嶺,華夏文明的龍脈。地處龍脈秦嶺南麓深山裡的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葉坪鎮,谷壑里絲線般蜿蜿蜒蜒的商旅古道,搖身一變,都成了活化石;秦漢後宮的佳麗淚水,羽化成葉坪鎮恆河源頭的泉水,汩汩流個不停。

這個美麗的山區小鎮—漢濱區葉坪鎮,152.1平方公里的滄桑褶皺中,深藏着4千多村民;「黨建引領,改善人居環境;綠色發展,一村一品產業園。」這些發展戰略之苗,如今已經盛開出引人注目的奇葩。

觸摸秦嶺谷壑里原始生態寶地:漢濱葉坪鎮。

青山擁翠、碧水環繞的秦嶺南麓,鑲嵌着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那就是風光旖旎、集秦風楚韻於一身的安康市漢濱區版圖的「北極」—葉坪鎮。

葉坪鎮政府距安康市城區中心107公里,全鎮總面積152.1平方千米,南與中原鎮相鄰,西與漢陰縣毗鄰,北與寧陝、鎮安縣接壤,一腳踏三縣。轄2個行政村1個中心社區,25個村民小組,屬深度貧困鄉鎮,革命老區鄉鎮。

自然風景優美,天然生態公園。

境內綠林無際,如詩似畫,山奇水秀、林密洞幽,風光迷人。椒溝村安寧和橋亭村河口的溶洞,洞內蜿蜒曲折,迭宕起伏。氣候濕潤,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210天,氣候濕潤溫和,適宜中藥材種植、林果業及畜牧業的發展。

佛爺嶺為漢濱區最高點,海拔2141米。寧陝太山廟、鎮安木王鎮與葉坪鎮椒溝村、橋亭村交界處,不僅有的火山口遺蹟,還有直徑數百平方米至數萬平方米的大草甸。空氣清新,是開發生態旅遊的綠色寶地。

自然資源豐富,動植物王國。

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有羚羊、羚牛、青麂、黃麂、黑熊、果子狸、野豬、大倪等野生保護動物;有珍稀的蘭花、石菖蒲、紅豆杉、降龍木等野生名貴花草林木;有杜仲、天麻、連翹、當歸、黨參、黃姜、山茱萸、金銀花、黃精、淫羊藿、葛根、五味子等天然中草藥。

森林覆蓋居全區之首。全鎮耕地面積4.35平方公里,林地面積144.67平方公里(含國有林20平方公里,集體林124.6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6%,居全區之首。

河流從橫,山泉資源豐富。

葉坪鎮,地處漢江三級支流—恆河源頭,恆河發源地。境內分布着恆河多條支流—西河、岩屋河、恆河、椒溝河等;河谷狹窄,山高坡陡,植被繁茂,水質優良。

拱橋龍王溝的地下河泉眼,水質清純,一年四季均有小水缸粗泉水湧出,從未間斷,且富含微量元素鍶,有利於人體骨骼生長發育,是天然的礦泉水資源。

人文薈萃,陝南革命老區。

葉坪鎮歷史悠久,境內有子午棧道、明清戲樓、晚清私塾、老街民居等古遺址和古建築,古棧道文化、民俗文化、集貿文化等在這裡交匯融合。

葉坪鎮,抗戰時期陝南革命第一軍的主要活動地之一。解放後安康縣設立葉坪區。區公所駐地就是現在的葉坪街。

科學規劃,打造「五個葉坪」。

近年來,注重打造生態葉坪,智慧葉坪,休閒葉坪,宜居葉坪,制定出科學的戰略目標——

交通發展目標:

伴隨着S212(寧陝至旬陽漢濱段)、S213(紫荊—大河公路)、北橫線(紫荊—譚壩)及鎮域通村公路等提升改造工程的實施,葉坪對外交通條件就得到徹底改變、提升。

葉坪鎮,一腳踏三縣,連通安康至西安、聯絡周邊縣鎮的重要交通節點。漢銅二級公路(漢陰城區經雙河古鎮、鐵佛鎮銅錢村與途經葉坪鎮的212省道連通)開工建設,葉坪融入漢陰縣半小時和安康市1小時經濟圈。

經濟發展目標:

以推進「兩化聯動,兩業並舉」為目標,實現「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聯動,生態旅遊業與精緻農業並舉」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社會發展目標:

以實施「城鄉均等,四金農民」為目標,實現城鄉均等,保證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均等化,引導城鄉公共服務同步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和產業化經營,使當地群眾成為享有股金、薪金、租金、養老金「四金」的新型農民。

生態環保目標:

以構建「宜居、生態葉坪」為目標,建立葉坪山林、水系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構建城鄉可持續性生態景觀系統。

黨建融合築堡壘,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葉坪鎮山大人稀,距城區路程是漢濱區最遠、基礎條件最差、貧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區鎮。建好基層組織的堅強堡壘是基礎;黨建與發展深度融合是核心。」漢濱區葉坪鎮黨委書記白雲飛說。

如何建好基層組織的堅強堡壘,與發展深度融合?白雲飛書記介紹:

基層黨建與村情民意融合。

加強綜合服務平台建設,黨建元素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解決老百姓辦事難的問題,讓綜合服務平台逐步成為老百姓生產生活離不開的地方。

推行「幹部講堂」,倒逼黨員幹部不斷學習充電,鍛煉一支提筆能寫、開口能講、遇事能辦、甘於奉獻的幹部隊伍;在全鎮開展了「端正黨風政風促民風」主題活動,定期評比表彰新民風建設先進典型模範,推行定期召開自然村組院落群眾會議制度。

通過「反四風、樹新風」、整治「雁過拔毛」式腐敗,讓黨風政風帶民風,定期召開群眾會議等辦法,全面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動力。

基層黨建與中心工作融合。

深化「亮牌對標爭先鋒」活動,鎮村幹部工作期間統一着裝,佩戴工作牌,黨員佩戴黨徽,樹立良好的鎮村幹部形象;細化幹部考核管理辦法,完善「三項機制」實施細則,營造濃厚的爭先創優、幹事創業氛圍;實現黨建、脫貧攻堅、綜治維穩、產業發展全面融合統籌推進。

基層黨建與幹部作風融合。

注重傳導社會正能量。對基層優秀黨員事跡的挖掘、提煉、宣傳,將各界人士感召到為人民服務的偉大旗幟下來。

精準考核促作風。實行差異化考核,考核得分與績效獎金完全掛鈎;重點工作實行「雙三」(即重點工作任務清單、跟蹤督辦單、問責通報單「三單制」和問責考核「白、黃、紅」三色督辦)管理機制,有效促進了各項重點工作落實。

完善基礎設施保脫貧,滄桑褶皺大山變仙境。

「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漢濱區葉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丁禮儒堅定地說。

山區窮鎮,如何脫貧攻堅?丁禮儒鎮長介紹,立足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讓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脫貧基礎:先修好路,美化環境,有好房住。

丁禮儒鎮長介紹,2016年,葉坪鎮抓住復興小區、拱橋安置點以及葉坪中心社區文化廣場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不放鬆,復興大橋基本完工,葉橋公路建設全面竣工,路網聯通工作擠進省市區計劃盤子。

丁禮儒說,新年以來,先後對集鎮老街進行了改造提升、新修河提公園700餘米、新建復興大橋、葉橋公路、集鎮水廠、村史館、中心廣場、社區服務中心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公共服務項目建成,中心幼兒園、中心衛生院、敬老院、社區工廠等重大項目相繼開工,有效改善了葉坪境內基礎設施條件。

丁禮儒介紹,社區建設快速推進。結合實際對居住在受地質災害威脅地段農戶、危房戶、分散邊遠農戶進行集中搬遷安置,先後建設了椒溝口社區、橋亭安置點、復興小區、拱橋安置點等移民搬遷安置點,安置點投資達六千餘萬元,可解決440餘戶1500餘人貧困人口入住集中安置小區。安置點和安置社區內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場地硬化、綠化、亮化、供水、排污等配套設施應有盡有。同時,對居住在交通相對便利、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地段的56戶貧困戶,進行了危房改造,目前正在施工中。

脫貧起步:借梯上樓,借雞下蛋,借腦發財。

談起脫貧致富工作,丁禮儒鎮長介紹,積極探索貧困戶增收和貧困村集體經濟壯大新途徑。

模式一:流轉土地建產業,借雞下蛋。

發展特色產業園區,讓農二哥流轉土地,獲得流轉土地租金收入;進園區務工獲得工資收入。

土地作為股本加入園區進行分紅。園區負責管護,農戶領取退耕還林補貼收入;建好的園區劃塊返租倒包給貧困戶管護,讓貧困戶變為「產業工人」的穩定收入;牽涉的集體林地、土地和空閒房屋作為股本加入園區獲得分紅等多重收入。

模式二:建產品深加工廠,借梯上樓。

根據產業發展的需求,促使能人在社區建設種植業、養殖業深加工工廠,既解決了園區產品加工問題,又為搬遷入住社區的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

模式三:培訓技工不放鬆,借腦發財。

產業技工,一是又需要體力,二是又要有技術,目前產業市場技工十分奇缺。因此,瞄準中小城市產業市場的用工行情,與用工單位聯繫簽訂定向合同,立足多形式技術培訓,減少務工前支出,增加無技術出外務工工資低的問題,為貧困戶增收和貧困村脫貧、為以後創業奠定基礎。

立足生態綠色發展,打造一村一品產業園區。

山區窮鎮,如何發展?丁禮儒鎮長介紹,強化綠色生態產業,注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打造一村一品綠色產業園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葉坪鎮發展的核心戰略,」漢濱區葉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丁禮儒堅定地說。

丁禮儒鎮長介紹,葉坪鎮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立足山大人稀和原生態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培育和引進市場經濟主體,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以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優質服務態度吸引企業落戶發展。

先後引進誠泓農業集團在中心社區流轉土地建設原生態獼猴桃園區1個,規劃建設3500畝,現已流轉土地970畝,一期470畝已經建成。

引進金德集團投資近千萬元在椒溝村建設一個集「中藥材種植、花卉觀光、藥膳開發、休閒養生」等為一體的中藥材園區,一期2000畝已經建成。

引進軒誠農林科技公司在橋亭村建設原生態米核桃園1680畝,示範帶動全鎮13000畝核桃園的科學管護工作。

在中心社區等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培育春喜野豬特種養殖、均山葛根加工、楊家富藥材種植等一批特色家庭農場。通過產業園區化管理,拓寬了貧困人口增收途徑,實現了貧困人口穩定就業增收。

立足原生態資源,堅持產旅融合發展之路。不斷完善境內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改善群眾居住環境,把產業園區規劃建設與旅遊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為遠期發展旅遊產業做好鋪墊。

統計資料顯示,過去的五年,葉坪鎮始終堅持「創新思路抓黨建,科學引領促發展」思路,全鎮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主導產業健康發展。新栽植核桃2800畝,發展魔芋1800畝,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對集鎮老街進行美化亮化綠化,完成24.8公里示範路建設,新建便民橋3座;集鎮面貌日新月異。

投資1500萬元,先後用於復興大橋建設,棚戶區改造,中心社區一、二期工程,63戶群眾喜遷新居。

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建立健全機關各項管理制度,村級實行了規範化建設,調整完善村級三心戶包聯工作,規範並量身製作村級議事制度、村務公開欄等一系列村級基礎性工作模板。

全鎮產業發展格局進一步形成,基礎建設有序推進,村鎮建設突飛猛進,集鎮面貌煥然一新。

掩卷而思,如何發展鎮域社會經濟?葉坪鎮路子,不失為一個成功的實踐:黨建融合築堡壘,召喚出黨群「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萬丈豪情,再次證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正確;先修好路,美化環境,有好房住,這無疑是脫貧攻堅的基石;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生態綠色產業,無疑升華了生產力。

生動、成功的實踐,是黨心民心所向、所望。(記者 王開成 綜合報道)

相關視頻

葉坪鎮舉辦扶貧攻堅文藝匯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