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北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北華

葉北華(1909—1987),惠陽縣人。出生於香港。13歲開始踢足球。17歲入香港南華足球隊。21歲入廣州警局足球隊,與馮景祥等稱霸南粵足壇。民國19年(1930)、民國23年、民國25年,作為中國足球隊主力隊員,分別參加第九、第十屆遠東運動會足球賽、第十一屆粵運會足球賽。建國初期,任中南軍區、武漢體育學院足球教練。1957年任越秀山體育場青少年業餘體校總教練。1959年任廣東工學院體育教師。1973年被選為省足球協會副主席。1987年12月5日逝世。

人物簡介

葉北華是惠陽縣人。

13歲開始踢足球。

17歲入香港南華足球隊。

21歲入廣州警局足球隊,與馮景祥等稱霸南粵足壇。

他擅長快速運動中倒地傳中和抽射凌空球,被譽為「飛將軍」、「穿花蝴蝶」。

作為中國足球隊主力隊員,分別參加第九、第十屆遠東運動會足球賽、第十一屆粵運會足球賽。

建國初期,任中南軍區、武漢體育學院足球教練。

1957年任越秀山體育場青少年業餘體校總教練,培養出一批優秀足球運動員,如楊子璇、廖德營等。

1959年任廣東工學院體育教師。

1973年被選為省足球協會副主席。

1987年12月5日逝世。

綜述:

葉北華原籍廣東惠陽。從小在香港大坑村與李惠堂、李天生等參加足球運動,1927年入選香港南華體育會足球隊。曾作為中國足球隊左邊鋒,參加1930年、1932年第九、十屆遠東運動會,出席1936年奧運會。抗戰時期,不甘為敵偽服務,到曲江、梅縣、柳州、成都各地組織《建航足球隊》,舉行百多場足球義賽,籌款支援抗日。抗戰勝利後,在廣州擔任廣州強華隊、業餘隊、坡臣隊教練。解放後,先後出任廣州市隊、中南軍區和武漢體院足球教練,後轉至廣東工學院任教師。曾任第六屆全運會足球競委會委員、廣東足協副主席、廣東南海縣政協委員等職。1987年因病在廣東南海縣逝世,享年78歲。

葉北華13歲開始足球生涯。民國19年(1930)來穗,與馮景祥、李天生、譚江柏4人參加警局足球隊,時人稱為「四騎士」。警局足球隊從此稱霸南粵足壇。葉北華被選為我國足球隊主力隊員,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九屆遠東運動會足球賽,1934年又被選參加在菲律賓舉行的第十屆遠東運動會。足球隊蟬聯冠軍,為祖國爭了光。

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我國派遣一支規模較大的體育代表團,其中足球隊員22人,葉北華被選為主力隊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北華在韶關與李惠堂、鄒文治、譚均乾等足球名將組織「建航」足球隊,轉戰桂林、柳州、四川成都、重慶、內江舉行足球義賽,宣傳抗日救亡。得到大後方同胞的熱烈讚揚。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已屆中年,仍未掛靴,往來於港、澳、穗之間,組織省港足球隊伍,交流比賽,為恢復廣州足球運動和培育新苗、扶掖後輩,不遺餘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南軍區和武漢體育學院足球教練,為推動中南地區的足球運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57年回廣州任越秀山體育場青少年業餘體校總教練,培養出大批優秀足球運動員,如50年代楊子璇、廖德營、黃福孝、冼永泉等足球名將,都是他的得意門生;廣東足球隊在全國賽事取得輝煌戰果,與葉北華當年播下的種子是分不開的。

1959年葉北華調到廣東工學院任教,以其幾十年從事體育工作的豐富經驗,對學生言傳身教,循循善誘,極受學生愛戴。1973年退休,仍被選為廣東省足球協會副主席、南海縣官山鎮政協委員。他還經常來穗關心足球事業,同時提供大量近代體育文史資料。1987年12月5日晚,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廣東對遼寧足球決賽,最後廣東隊榮獲冠軍,他觀看電視興奮過度,猝然逝世。

紀事本末

13歲開啟足球生涯

「宗師從13歲就開啟了足球生涯。」冼永泉對記者說,宗師隨父親去了香港大坑村謀生,非常喜愛和同伴玩小皮球,在少年時代便顯露出超人的天賦。那時老一輩都沒有正規的足球玩,只有比成人拳頭大點、用橡膠皮製作、內部充氣的小皮球。不過,宗師和夥伴們都玩得不亦樂乎。

據向勤寫的《二三十年代廣州足壇的「四騎士」》一文中記載,葉北華在香港與李惠堂、李天生是左鄰右里。13歲他與馮景祥組織了尚武街道足球隊。1924年14歲的葉北華在李惠堂的推薦下參加了香港童子軍足球隊。由於球藝進步迅速,後被選入南華會乙級足球隊員。從此,他認真進行身體全面訓練,加重速度、耐力的鍛煉、掌握控、傳、盤、帶、過人等足球基本技術、一年後擢升甲級隊員。每比賽就與右邊鋒曹桂成密切配合,互相默契,形成「雙翼齊飛」,發揮他的快速跑動特長。

率隊出師首屆奧運

衝鋒國人的首屆奧運,葉北華的事跡將永遠載入史冊,這也是惠州出師奧運第一人。據2008年1月28日出版的《參考消息》刊登《1936,中國足球隊首征奧運》一文介紹,1936年,中國足球隊在柏林奧運會上首次亮相世界賽場。中國隊抵達柏林之前,被人稱為「中國鐵軍」,1913年至1934年,遠東運動會一共召開了10屆,除第一屆獲亞軍外,中國隊連獲9屆足球冠軍,當時是一支讓歐美足球強國摸不透底細的「神秘之師」。葉北華當時就被選為主力隊員之一。

1936年8月,中國足球隊第一次出現在奧運賽場,圖為球隊與英國隊交鋒的上場首發陣容。前排左起:曹桂成、馮景祥、李惠堂、孫錦順、葉北華。


記者從該文章獲悉,國家非常重視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特地成立了足球選拔委員會,考察全國各地的頂尖足球選手。經過3個月選拔,1936年4月,中國足球隊的名單正式對外公布,「無畏將軍」葉北華、「亞洲球王」李惠堂、「銅頭」譚江柏(香港歌星譚詠麟之父)等22位知名球員悉數入選,他們肩負起中國足球首次征戰奧運會的使命。1936年8月6日,中國隊與英國隊在柏林康姆遜球場狹路相逢,當時觀看比賽的球迷多達萬人。儘管下半場開始,中國隊球員逐漸體力不支,最終以0比2告負,就此結束了中國足球在奧運賽場的「首演」,但雖敗猶榮贏得尊重,中國隊的表現引起歐洲各足球強國的關注,這也成為中國足球史上耀眼的一筆。

培育新苗扶持後輩

1957年,葉北華調回廣州市體委,組建了廣州市青年足球隊和廣州大學生足球隊,為廣州地區建立專業足球隊打下了良好基礎。1959年,他又受聘為廣東工學院體育教師。

冼永泉對記者說,宗師一生孜孜不倦為祖國培養人才,桃李滿園。其中,有蘇永舜、陳頌揚、龍仕君、廖德營、程洪森、楊子旋等人。還有第一代學生馮榮燦、莫振華、莫七、李文俊、梁利生、李錦根、龔伯強等,後來都成為廣東足球隊或廣州市足球隊的成員,有的還成為教授和專家。如李珉、羅伯平和黎國堯等,為廣東足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西湖說稗

球壇四大天王

之一葉北華、譚江柏、馮景祥和李天生,是上世紀30年代雄霸廣州球壇的四大天王,他們效力於市警足球隊。對此,很多人評價說,跟市警足球隊生在同一個時代,是廣州球壇其他足球隊的悲哀。1930年葉北華由港回穗,擬入中山大學攻讀。此時隊友馮景祥、李天生已在廣州市警察局工作,並在市警足球隊效力。馮、李二人力邀葉棄學效勞,其時譚江柏亦由港來穗,於是四人均參加市警足球隊,並任督察員。

黎國堯表示,警局把他們四人委派為交通督察員,實際上是增強足球隊實力,並各配以電單車(摩托車)一輛,負責在市區馬路上巡邏。執行取締公共汽車違章濫載及查緝搭霸王車等任務。每天早上他們穿着全套警服,威風凜凜,駕着摩托車縱橫在市區幹線。當時廣州摩托車鳳毛麟角,十分引人注目。而實際上他們以踢球為主,每天下午均騎車到東較場運動場或惠福東大佛寺球場練球。從此警察局足球隊參與比賽,所向無敵,威震省港澳足壇,更因此被廣大球迷冠以「四騎士」的雅號。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葉北華是與「亞洲足球王」李惠堂齊名的中國足球隊左邊鋒。因球技卓越不凡,能快速移動,靈活穿插,使對方難於捉摸,又具備協調能力,他被世人稱為「穿花蝴蝶」(又一綽號為「飛船」)。新中國成立後,葉北華是當年這批足壇精英中唯一留在內地,為新中國足球事業繼續發揮光和熱的開拓者。

無畏將軍偷師洋軍

據《中國足球奧運首秀:「中國鐵軍」的戰鬥》一文記載,由於踢球果敢,葉北華被稱為「無畏將軍」。葉北華踢的位置是左邊鋒,他發現當時香港海軍隊的左邊鋒(洋人)有一手高速倒地傳中的絕招十分厲害,就決心把它學過來。於是,每逢海軍隊出賽,葉北華便掏腰包買兩張門票,坐在最靠近那個洋將的位置,聚精會神地觀看。下半場換另一張門票,到球場對角再仔細端詳這個動作。看完就回去和他所在的香港南華隊的隊友馮景祥一起配合練,練不好再去看,終於把這招「底線傳中」學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日後,「南派」足球的邊路打法,實際上就是受葉北華的影響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1930年遠東運動會上,中、日兩隊爭奪冠軍,終場前兩分鐘,中國隊仍以2比3落後,眼看冠軍將要落入日本人手中。中鋒戴麟經對葉北華說:「華仔,該你出手了!」隨即,戴麟經學馮景祥的樣子,得球後就往左邊空當直傳。而葉北華心領神會高速插上,在球即將出底線的一剎那,轉身用左腳將球扣向中路,自己則摔出底線幾米之外,而球則正好越過對方門將,被包抄而到的戴麟經輕鬆敲進球門。最後雙方戰成3比3,並列冠軍。

球戰刺激夢中發病歸西

「宗師與足球結緣創下事業,也因足球而發病歸西。」徒弟馮榮燦對記者說,聽他家人說,1987年11月16日晚,第六屆全國運動會足球決賽在廣州舉行,廣東電視台現場轉播廣東足球隊與遼寧足球隊爭奪冠軍之戰。當晚上場的廣東隊隊員大部分是葉北華的「徒孫」,他特別關注這場比賽,兩眼盯住電視屏幕。

這場比賽非常激烈,媒體報道稱為「東北虎對華南虎」之戰。屏幕上戰況激烈,變幻莫測,葉北華聚精會神,不時喃喃自語,看到緊張鏡頭,竟情不自禁地大聲呼喊,揮手跺足。他忘情地進入了當年自己在綠茵場上指揮作戰的角色。

比賽結果,廣東隊獲勝,取得了第六屆全運會足球冠軍。葉北華看見自己的「徒孫」們不負眾望,興奮不已,老懷暢慰。但瞬即感到十分疲倦,於是上床就寢。豈料這一睡,竟長眠不醒。他是因球戰刺激後在睡夢中突發心肌梗塞而逝世的。天亮時其妻才發現老伴已與世長辭。

名門家乘

馮榮燦

(葉北華第一代學生,是上世紀50年代廣州足壇的頂尖球員,現年82歲)

「他上課時不能開玩笑」

記者:您什麼時候成為葉北華徒弟的?對他印象如何?

馮榮燦:葉北華先後擔任中南軍區和武漢體育學院足球教練,這期間我跟隨他學了一段時間。他好像特別喜歡我,每次上完課後,都會叫我留下給我開「小灶」。這個時候,他往往會教我學他的絕招「底線傳中」。並說不要怕受傷,膽小怕事的球員是永遠學不會的。但由於這招實在難度很高,很有學問,要找准力度和平衡感。還沒有學生能百分百學到他的絕招。我練了很久,才學到教練的幾成功力,「底線傳中」也沒能很好地施展開來。現在回憶起來,都有辜負教練的期望。生活中的教練很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喜歡喝茶,特別是普洱,很少見他抽煙、喝酒。

記者:葉北華當時是怎麼給你們上課的?

馮榮燦:印象中的教練比較嚴格,衣着樸素。他上課時不能開玩笑,不能講粗口,訓練時一定要根據比賽的規則來踢球。對於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也很有耐性,時常說:「不行就再來過,練多幾次,就會了。」由於他比較擅長打左邊鋒,在他嚴格的訓練下,我的左邊鋒技術也大有長進,多年以後,還混出個名堂,和教練當時的有心訓練是分不開的。

冼永泉

(解放後由國家培養的第一批專業足球運動員,葉北華徒弟,現年75歲)

「綠茵宗師,德高望重」

記者:您也是葉北華的徒弟,能否說說您對他的了解?

冼永泉:我從小就喜歡看球賽。1947年就認識宗師,那時他擔任警隊教練和運動員,常看他踢球。記得有一次,他到廣州市起義路足球場參加比賽。那個足球場能容納6000多名觀眾,我們小孩子沒錢買門票,就踩到用竹棚搭起的建築物上看他踢球,每到精彩之處,就一片歡呼,印象很深刻。直到1953年成立中南軍區戰士足球隊後,宗師擔任教練動員年輕人參加足球隊,才在業餘時間跟隨宗師學踢球。恰逢沒多久廣州成立青年足球專業隊,我被選拔進去,就沒正式跟隨宗師了。不過,以後的一些比賽中,都會時常與他碰面,會找時間向他請教。親身聆聽宗師的教誨,受益匪淺。後來在參與編寫《廣東體育精英大觀》一書,對宗師的事跡又進行梳理,得以抹去「記憶」風塵,還原歷史真相。

記者:您對葉北華的足球運動生涯評價如何?

冼永泉:葉北華一生與廣東足球結下不解之緣,是德高望重的南粵足壇一代宗師。首先從他的球技分析,由於基本功紮實,足球也踢得瀟灑自若、技術出眾。特別是他的絕招「底線傳中」更出其不意。在底線傳中,腳要包住球,在球出底線一霎那,利用向前的衝力把球用腳勾到禁區中路,穿過守門員,防守球員幾乎就毫無辦法了。他的綽號「無畏將軍」則來自於他在場上的兇狠拼搶。從他的一生來看,無論是對廣州足球或是對廣東足球來說,都貢獻很大,甚至被圈中人尊稱為南派足球的「一代宗師」。

記者:葉北華除了球技好之外,他在其他方面有什麼讓您印象深刻?

冼永泉:宗師是愛國主義者,他眾多的愛國事跡讓我難忘。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不甘為敵偽服務,宗師在韶關與李惠堂、鄒文治、譚均乾等足球名將組織「建航」足球隊,轉戰桂林、柳州、四川成都、重慶、內江舉行百多場足球義賽,宣傳抗日救亡,籌款支援抗日,得到大後方同胞的熱烈讚揚。抗日戰爭勝利後,很多運動員都往國外發展,但已屆中年的他,仍未掛靴,仍留在國內開拓足球精神。他經常往來於港、澳、穗之間,組織省港足球隊伍,交流比賽,為恢復廣州足球運動和培育新苗、扶持後輩,不遺餘力。直到看完廣東足球隊戰勝遼寧隊,奪得第六屆全運會冠軍的電視轉播後,深感廣東足球後繼有人,含笑安然與世長辭。

鵝城濁議

《廣東足球的老故事》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師 劉根勤

相比於本土出產的武術,英式足球無疑屬於舶來品。它與較早傳入的鋼琴、牛奶,同時或稍晚的自行車、乒乓球,以及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新式學校等事物,成為西風東漸的文明符號。那時,在南方的驕陽和暴雨下,在球場的草坪和鄉間裸露的紅土地上,膚色黝黑身手矯健的青少年像練習他們世代傳承的舞獅技藝一樣,開始追逐這時尚的象徵。

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現代化的大潮中,體育是非常重要的領域。它的功能不僅在於提高國民競爭與協作意識,增強榮譽感和自信心,更在於促進社會動員能力。電影《一個人的奧運》中,劉長春孤獨征戰美國的遭遇讓人心酸。到1936年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規模就很齊整了。

儘管這次軍團作戰,還是交了白卷,在國內也廣受詬病,其意義仍然非同小可:首先,它是國內廣泛協作,軟弱無能的國民政府、熱情洋溢的社會各界尤其是海外華人,都為出戰作了貢獻,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與行動力;其次,它是近代以來中國體育事業的一次大盤點,讓中國人從另一種角度開眼看世界,而不只是整體水準低下的東亞或者遠東,為以後中國的國際化做了很好的鋪墊。

中國代表團中,廣東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最有人氣的莫過於原籍東莞客居香港的「美人魚」楊秀瓊,來自惠州的「無畏將軍」葉北華與佛山的「亞洲球王」李惠堂,楊是游泳選手,後兩個爺們是足球選手。這足以證明當時的廣東,在全國體育事業中一枝獨秀,這是近代文明演進的結果。

中國人的「奧運前史」,以失敗告終,但中國的體育事業卻在坎坷中一路前行。讓人感慨的,是那些個體的命運。楊秀瓊後來旅居加拿大寂寞終老,而那兩位足球爺們,都回到地方為自己熱愛的事業作貢獻,葉北華在廣州高校教學,李惠堂則回到佛山教中學,都得享天年。

不過,作為那個時代赤子精神代表的兩位足球宗師對廣東足球後來者的深耕密植式的培養事跡,卻讓我們在乏善可陳的當下中國足球背後,看到一些值得我們衷心讚美的現象!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