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可法以身殉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可法以身殉國,歷史人物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史可法


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號道鄰,祥符人,祖籍大興 ,明末抗清名將 、民族英雄 。他為官清廉,堅貞不屈,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


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任西安府推官。後轉平各地叛亂。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擁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為帝,繼續與清軍作戰。官至督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後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當時正值夏天,屍體腐爛較快,史可法的遺骸無法辨認,其義子史德威與揚州民眾隨後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嶺。


史可法死後南明朝廷諡之為"忠靖"。清乾隆帝追諡為"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多鐸兵圍揚州。當時,有謠傳稱許定國軍要來殲滅高家軍,揚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壞城門外出逃命,大小船隻為之一空 。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降清,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四月十七日,清軍進至距離揚州二十里處下營,次日兵臨城下 。史可法"檄各鎮援兵,無一至者" 。


四月十九日,高傑部提督李本深率領總兵楊承祖等向清豫親王多鐸投降,廣昌伯劉良佐也率部投降;史可法於揚州西門樓寫下四道遺書給他的家人,在他死後,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國,願歸葬鐘山明太祖孝陵之側 。四二十一日,總兵張天祿、張天福帶領部下兵馬投降,隨即奉多鐸之命於二十四日參加攻取揚州。揚州城裡只有總兵劉肇基部和何剛為首的忠貫營,兵力相當薄弱。


由於城牆高峻,清軍的攻城大炮還沒有運到,多鐸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揚總督衛胤文,遭到嚴詞拒絕。四月二十一日,甘肅鎮總兵李棲鳳和監軍道高歧鳳帶領部下兵馬四千入城,兩人的意思卻是劫持史可法,以揚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毅然說道:"這是我殉國的地方,你們打算做什麼,如何想要富貴,請你們自便。"李棲鳳、高歧鳳見無機可乘,於四月二十二日率領所部並勾結城內四川將領胡尚友、韓尚良一道出門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們出城投降恐生內變為理由,聽之任之,不加禁止。


四月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眾將攔住。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被擒住後,史可法拒絕投降而被殺。


清軍占領揚州以後,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屍骨堆積如山,史可法遺體難以辨認,不知下落,一年後,其義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將其衣冠葬於揚州城天寧門外梅花嶺。後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史可法殉國後,南明贈諡"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贈史可法諡"忠正"。


參考資料 

  1. 史可法以身殉國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