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油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油芒 拉丁學名:Spodiopogon formosanus 莎草目(Cyperales) 禾本科(Poaceae;Gramineae) 多年生草本,具粗壯根狀莖,主要生長於台灣低海拔山地陽坡。[1]能抗旱抗寒抗鹽化等惡劣土地,所以被稱為「超級未來食物」的作物。[2]它是南島民族流傳上千年的傳統食物,營養價值比稻米還要高,蛋白質含量則不在小麥之下,原住民常把它拿來當作「忌避作物」,和其他五穀雜糧混種在一起。鳥類會優先選吃營養豐富的油芒,小米紅藜小麥稻米反而因此受到保護。[3]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粗壯根狀莖。稈直立,高80-120厘米,直徑約3.5毫米,木質化,常一側具溝槽。葉鞘與節間近等長,除鞘口具長柔毛外余無毛;葉舌膜質,長2-3毫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10-15毫米,無毛,基部狹窄成柄狀。圓錐花序卵形,開展,長5-15厘米,寬約5厘米,分枝輪生,中部以下裸露,具6-10節;小穗柄無毛短柄長約1毫米,長柄較短於小穗,頂端膨大,具短毛;小穗披針形,長4-5毫米;第一穎革質,卵形,具7-9脈,頂端具短尖頭,疏生纖毛,第二穎具7脈,中脈伸出成小尖頭,兩側疏生柔毛,邊緣膜質,內卷,具纖毛;第一小花中性,第一外稃橢圓形,長2-3毫米,具等長而較其窄的內稃;第二外稃長圓形,頂端2探裂,裂片間伸出長1-5毫米不外露的短芒;第二內稃長為其外稃的1/3;花葯長約2.5毫米。花果期夏秋季。[4]

超級未來食物

台灣油芒為C4植物,光利用率高,種植期間不需要灌溉大量水,根系發展旺盛,足堪與各類雜草競爭,很適合種植在邊邊角角的土地上。[5]

台灣中央研究院邢禹依團隊分析油芒的莖桿表面蠟質後,莖桿的抽出物居然含有大量的26C、28C、30C脂肪酸,能阻擋水分的蒸散,使植株具有抗旱特性。研究人員將油芒種在距離海岸一百公尺的沙質土地上,生長良好照常有收成,應可推廣植被功能在沙漠化的土地上,甚至有助於防止塵霾。且若是廣植於海岸邊防風林下,也能豐富植被的多樣性。

針對台灣各地魚塭土地已陷入鹽化困境,在高雄農改場的協助下,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發出可行的耕種模式,發現油芒既可吸收鹽分,也長得出植株,鹽化地長出的油芒莖葉,正好可用來餵食必須舔食鹽塊的牛羊,可推廣到貧瘠缺水,或環境地區較惡劣區域的鹽化土地種植。

在這波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大流行以及全球烽火遍起的當下,以及可耕土地日益荒瘠,難民日增,深具「超級未來食物」特性的油芒有其值得推廣到世界的價值,因具備適應貧瘠土地的特性,所含成分的特殊營養,更可供給病毒、氣候或是戰爭所造成的難民們補充營養。[6]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油芒穀粒中含有營養成分比到稻米高,它的脂肪、蛋白質、鈣、鎂及鉀含量都很高;有種色胺酸可以讓心情平穩、促進睡意;內含角鯊烯,可以作為養生保健食物的利用。[7]

歷史記載

日治文獻中即有記載布農族人耕種油芒,經過研究調查,除有鈣、鎂、鉀之外,還富含穀胺酸、絲胺酸等,可以說是植物性的魚肝油。[8]

影片

by YouTube 原生台灣油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