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蜂斗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台灣蜂斗菜

台灣蜂斗菜,多年生草本,特產台灣。生于山區草地。

  • 中文名台灣蜂斗菜
  • 拉丁學名Petasites formosanus Kitam.
  • 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千里光族 Senecioneae
  • 亞 族款冬亞族 Subtrib. Tussilaginae
  • 屬蜂斗菜屬 Petasites
  • 種台灣蜂斗菜
  • 分布區域中國台灣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平臥,徑約1厘米,具多數纖維狀根,莖葶狀,數個叢生,直立,高25-40厘米,不分枝,被密褐色短柔毛及蛛絲狀綿毛。基部葉具長柄,葉柄長15-30厘米,基部擴大,無毛;葉片心形或腎形,長5-8厘米,寬7-12厘米,頂端圓形,基部深或微心形,邊緣具有尖頭細齒,上面綠色,被短柔毛,下面特別沿脈被疏蛛絲狀柔毛,基生掌狀脈,較厚質;莖葉苞片狀,無柄,半抱莖,長圓狀披針形,長圓形,稀卵狀長圓形,長2-4 (6)厘米,寬1-1.8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全緣,被密蛛絲狀毛,具平行脈,頭狀花序多數,排成圓錐狀花序,雄花序寬8-10厘米;雌花序徑7-8厘米。花序梗纖細,長5-20毫米,被褐色短柔毛,苞片2-5,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5毫米。總苞鍾狀,長8-9毫米,寬10-14毫米,總苞片1層,干時變紫色,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頂端尖或漸尖,具3-4條脈,外面被疏微毛,雌性頭狀花序具少數兩性花;花梗序較粗,長7-15毫米;兩性花多數,花冠管 狀,長7-10毫米,管部長3毫米,檐部鍾狀漏斗形,5淺裂,裂片卵形,長1-1.5毫米;花葯線形,基部鈍;花柱上部增大,近頂端短二淺裂被乳頭狀毛;雌花花冠絲狀,長8-9毫米,頂端具不規則4裂,裂片線形不等長,長約2.5毫米,花柱絲狀,長於花冠,頂端短二淺裂;瘦果圓柱形,無毛;冠毛白色,長6毫米。花期5月。

生長環境

生長于山區草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

本種提示

本種近似毛裂蜂斗菜PetasitestricholobusFranch·,但總苞較短。雌花序的總苞鍾狀,寬10—14毫米,花柱明顯長於花冠相區別。

藥理作用

蜂斗菜水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較弱的抗菌活性。從蜂斗菜中分離的蜂斗菜烯鹼有強肝毒和致癌作用。[1]

相關論述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消腫止痛,解毒祛瘀。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江西草藥》:「治扁桃體炎,癰腫疔毒。」

入藥部位

根莖及全草。

性味

苦、辛,涼。

歸經

歸心、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主治

用於咽喉腫痛,癰腫疔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扁桃體炎:蜂斗菜15g。水煎,頻頻含漱。(《江西草藥》)

癰疽疔毒:蜂斗菜(鮮)適量。加少許白糖,搗爛外敷。(《青島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水煎含漱。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