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蘇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蘇鐵(學名:Cycastaiwaniana),也稱廣東蘇鐵,海鐵鷗(台灣)。台灣蘇鐵是古老的殘遺植物,僅殘存於台灣和海南的個別地區,數量極少,生長緩慢,繁殖力弱。加之森林的破壞,生境的改變和過量的挖掘,已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 中文學名: 台灣蘇鐵
  • 拉丁學名: Cycas taiwaniana Carruth
  • 別 稱: 廣東蘇鐵,海鐵鷗
  • 二名法: Cycas taiwaniana
  • 界: 植物界
  • 門: 裸子植物門
  • 綱: 蘇鐵綱
  • 目: 蘇鐵目
  • 屬: 蘇鐵屬
  • 分布區域: 台灣(台東、台中)、廣東(瓊中、陵水、保亭)、福建

生長環境

台灣蘇鐵主要分布於北回歸線附近及其以南地區。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年平均溫20~24℃,1月平均溫11~19℃,7月平均溫24~28℃,年降水量1500~2000mm。通常生長在向陽的溝谷懸岩峭壁間或溪河兩岸疏林中。喜充足的陽光和濕潤、肥沃的土壤,也能耐短期乾旱。具有抗火燒、喜溫暖、畏冷濕、忌遮蔭等特徵。台灣蘇鐵在分布區內一般都能開花,但種子很少成熟。花期4~5月,種子當年秋冬成熟脫落,但種胚要到第二年秋季才發育完全。10多年生植株通常在莖於基部產生小芽,芽體長大成分枝,分枝基部又生新的小芽,再產生新分枝。

形態特徵

樹幹圓柱形,高1-3.5米,徑20-35厘米,有殘存的葉柄。羽狀葉長達180厘米,寬20-40厘米,條狀矩圓形,先端鈍,基部漸狹,葉柄長15-40厘米,橫切面卵圓形,兩側有刺,刺長2-5毫米,羽狀裂片90-144對,條形,薄革質,斜上伸展,中部的羽狀裂片與葉軸成60度的角度,通常直或中上部微彎,長18-25厘米,寬7-12毫米,上部漸窄,先端有漸尖的刺狀長尖頭(基部的羽狀裂片有微急尖的長尖頭),基部慚窄,下側較上側稍寬,下延生長,邊緣全緣,稍增厚不反卷,兩面中脈隆起或微隆起,通常上面的隆起更顯著,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無毛。雄球花近圓柱形或長橢圓形,長約50厘米,徑9-10厘米,梗長約5厘米,小孢子葉近楔形,長2.5-4厘米,寬1.5-1.8厘米,橫切面寬三角形,頂端近截形,有刺狀尖頭,兩角、銳尖,下部漸窄,下面及頂部密生暗黃色或銹色絨毛,上面光滑,花葯2-4個聚生;大孢子葉密生黃褐色或銹色絨毛,成熟後逐漸脫落,長17-25厘米,下部柄狀,長10-15厘米,橫切面近菱形,柄的中上部兩側着生4-6枚胚珠,成熟時下部光滑無毛,胚珠栗褐色,光滑無毛,寬倒卵圓形或圓球形,頂端具一短尖頭,上部的頂片斜方狀圓形或寬卵圓形,寬7-8厘米,邊緣蓖齒狀分裂,裂片鑽形,有刺狀尖頭,通常上部光滑無毛,頂生的裂片稍長大,具鋸齒或呈鑽形再分裂。種子橢圓形或矩圓形,稀卵圓形,稍扁,熟時紅褐色,長3-4.5厘米,徑1.5-3厘米,頂端微凹,外面有不規則的皺紋,中種皮木質,兩側常具兩條稀一條明顯的棱脊,向上逐漸消失,頂端有微小的尖頭。 [1]

主要價值

台灣蘇鐵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間斷分布於台灣和海南,對研究地史的變遷和植物區系,有一定的研究研價值。

分布範圍

產於台灣東部卑南大溪、清水等地,生於沿河兩岸的叢林中,在台東紅葉村的深山峭壁里,發現有較大面積的野生林,廣東的羅浮山、海南島和福建的廈門亦有。台灣各地庭園和福建廈門、永泰以及廣東廣州、汕頭等地有栽培。

栽培方法

繁殖方法

播種

台灣蘇鐵對於用手或其它工具難以夾起來的細小的種子,可以把牙籤的一端用水沾濕,把種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質的表面上,覆蓋基質1cm厚,然後把播種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為花盆高度的1/2~2/3,讓水慢慢地浸上來(這個方法稱為「盆浸法」)。

對於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夾起來的種粒較大的種子,直接把種子放到基質中,按3×5cm的間距點播。播後覆蓋基質,覆蓋厚度為種粒的2~3倍。播後可用噴霧器、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質淋濕,以後當盆土略干時再淋水,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種子衝起來。

播種後的管理

在深秋、早春季或冬季播種後,遇到寒潮低溫時,可以用塑料薄膜把花盆包起來,以利保溫保濕;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把薄膜揭開,並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後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大多數的種子出齊後,需要適當地間苗:把有病的、生長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空間。

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葉子後就可以移栽。

分株繁殖

台灣蘇鐵分株時間: 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凍後進行。

分株方法: 把母株從花盆內取出,抖掉多餘的盆土,把盤結在一起的根系儘可能地分開,用鋒利的小刀把它剖開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分出來的每一株都要帶有相當的,並對其葉片進行適當地修剪,以利於成活。 裝盆消毒: 把分割下來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鐘後取出涼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後馬上用百菌清灌根。

分株後的管理

分株裝盆後灌根或澆一次透水。由於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損傷,吸水能力極弱,大約需要3~4周才能恢復萌發新根,因此,在分株後的3~4周內要節制澆水,以免爛根,但它的葉片的蒸騰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葉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給葉面噴霧1~3次(溫度高多噴,溫度低少噴或不噴)。這段時間也不要澆肥。分株後,還要注意太陽光過強,最好是放在遮蔭棚內養護。

日常管理

光照管理

喜歡半蔭環境,在秋、冬、春三季可以給予充足的陽光,但在夏季要遮蔭 50% 以上。

放在室內養護時,儘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如採光良好的客廳、臥室、書房等場所。在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後(一個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冬季有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

濕度管理

喜歡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 70 ~ 80% ,空氣相對濕度過低,下部葉片黃化、脫落,上部葉片無光澤。

溫度管理

由於它原產於熱帶地區,喜歡高溫高濕環境,因此對冬季的溫度的要求很嚴,當環境溫度在 10 ℃以下停止生長,在霜凍出現時不能安全越冬。

在夏季:

1 、加強空氣對流,以使其體內的溫度能散發出去;

2 、放在半蔭處,或給它遮蔭 50% ;

3 、給它適當噴霧,每天 2 ~ 3 次。

在冬季:

1 、搬到室內光線明亮的地方養護;

2、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來越冬,但要每隔兩天就要在中午溫度較高時把薄膜揭開讓它透氣。

光照管理

修剪

在冬季植株進入休眠或半休眠期,要把瘦弱、病蟲、枯死、過密等枝條剪掉。也可結合扦插對枝條進行整理。

換盆

只要養護得法,它就會生長很快,當生長到一定的大小時,就要考慮給它換個大一點的盆,以讓它繼續旺盛生長。換盆用的培養土及組分比例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 =4:1 :1 : 2 ;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

脫盆

把要換盆的花放在地上,先用巴掌輕拍盆的四周,使根系受到震動而與盆壁分離,把花盆倒過來放在左手上,左手的食指與中指輕輕夾住植株,手腕與指尖頂住盆沿,右手拍打盆底,再用母指從底孔把根土向下頂,讓植物脫出來。脫出來後,用雙掌輕輕拍打盆土,讓多餘的土壤脫落。

花盆準備

選一適當大小的花盆,盆的底孔用兩片瓦片或薄薄的泡沫片蓋住,既要保證盆土不被水衝出去,又要能讓多餘的水能及時流出。瓦片或泡沫上再放上一層陶粒或是打碎的紅磚頭,作為濾水層,厚約2~3公分。排水層上再放有肥機肥,厚約1~3公分,肥料上再一薄層基質,厚約2公分,以把根系與肥料隔開,最後把植物放進去,填充營養土,離盆口約剩2~3公分即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