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戴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戴菊
台灣戴菊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台灣戴菊
拉丁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
別稱:台灣火冠戴菊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戴菊科
屬:戴菊屬
種:台灣戴菊
命名者及年代:Ogilvie-Grant, 1906
英文名稱:Flamecrest

台灣戴菊(學名:Regulus goodfellowi)為戴菊科戴菊屬的鳥類,是中國的特有種,分布於台灣等地。體型嬌小似柳鶯。雄鳥頭頂具金黃色或橙紅色的頂冠紋,兩側緣以黑色側冠紋。背橄欖色,下體黃色,兩翼及尾黑。常見於多數溫帶及亞高山針葉林,獨棲於針葉林林冠下層。以昆蟲為食。聲尖細而高。分布於台灣山區海拔2000至3000米的針葉林及山地林間。常與山雀及其他種類混群。冬季下至較低海拔。火冠戴菊公鳥頭上是橘紅色羽毛,開冠時就像一抹火焰,宛如戴上一朵盛開的菊花,因此得名「火冠戴菊」。 現已改為戴菊科,是台灣特有種鳥類。 據稱,全世界僅有5種戴菊鳥,在寶島台灣能出現一種是難能可貴的事情,一些歐美賞鳥人士,不辭千里來台就是欣賞這些台灣特有種鳥類。 中國稱火冠戴菊為「台灣戴菊」,有關台灣戴菊「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是這樣描述:體型嬌小(9公分)似柳鶯。 頂冠近黑,雄鳥頭頂黃色、中央橙紅,但平時卻被兩旁的黑色羽毛所掩蓋,因此不易見到。 雌鳥則為單一黃色。 黑色的眼斑為延至眼眉及眼先的白環所環繞;髭紋黑而喉白;頸圈及胸灰色,背橄欖色,腹部、腰及臀黃色;兩翼及尾黑,翼斑白色,初級飛羽羽緣黃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深灰。 叫聲:常規叫聲為尖聲的see-see。[1]

生活習性

叫聲尖細高音sree sree sree。告警時發出重音tseet。鳴聲為高調的重複型短句,至華彩樂段收尾。習性很象柳鶯,總是不靜止的穿行於松樹枝間,尋找食物。除在育雛時暗和雛鳥一起外,很難見到有 集群活動,多成對在一起,或者互不遠離。性活潑,在飛行和尋食時,總了出吱吱中聲,聲音很微弱,似老鼠的吱吱聲。以昆蟲為食。數量遠比柳鶯少,不易見到。

繁殖方式

在山區的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繁殖。巢址一般選在鐵杉或冷杉樹冠的中層較隱蔽的枝葉中。繁殖期為5~8月,繁殖時間為14-17天。巢呈碗狀,外壁如氈,巢材有干芒草穗、松羅、苔蘚、柳絮細草、松針及大量鳥羽或獸毛構 成。每窩產卵7~12枚。卵要排兩層。

形態特徵

台灣戴菊體長9厘米,體型嬌小似柳鶯。頂冠近黑,雄鳥具艷麗橙紅色(雌鳥黃色)頂冠紋,後端黃色;黑色的眼斑為延至眼眉及眼先的白環所環繞;髭紋黑而喉白;頸圈及胸灰色,背橄欖色,腹部、腰及臀黃色;兩翼及尾黑,翼斑白色,初級飛羽羽緣黃色。體小而圓, 喙短。虹膜褐色;鳥喙黑色;腳深灰。

生長環境

為台灣山主脈海拔2000~3000米的針葉林及山地林間的甚常見鳥種。常與山雀及其他種類混群。冬季下至較低海拔。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中國台灣省。

亞種分化

註:關係不確定。通常被視為火冠戴菊(Regulus ignicapilla)的近親。由於模式相似的頭和羽毛着色及動物所處的相同地理因素,這大概是都源於亞洲東部,並來自一個共同的祖先,可認為這個物種是曾經是火冠戴菊的後裔,但是單一物種,沒有亞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視訊

火冠戴菊叫聲,台灣戴菊叫聲, Flamecrest calls, Taiwan firecrest calls


參考文獻

  1. 台灣戴菊. 20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