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東蘇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東蘇鐵(CycastaitungensisC.F.Shen&al.)是棕櫚狀常綠植物。干圓柱形,高可達5米,干徑達45厘米。葉集莖頂,被絨毛。葉柄長10-25厘米,具10-25短刺;羽葉長0.8-1米,羽片100-200對,條形,革質,長15-22厘米。雄球花序狹圓柱形,長30-50厘米;大孢子葉密被褐色絨毛,孢子葉片寬卵形,長10-28厘米,寬7-11厘米,篦齒狀分裂。

本種僅分布於台灣東部,台東縣的紅葉溪上游,海拔400-800米有大面積集中分布區。由於種子大,難於傳播遠處,除在產地保護外,更應加強引種栽培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和深圳仙湖植物園都已引種成功。

中國第一批保護植物紅皮書中並沒有台東蘇鐵,該種是1994年植物學家對原台灣蘇鐵(C.taiwaniana)深入研究並核對了模式標本之後確立的新種,過去一直錯誤地把本種當作台灣蘇鐵,考慮到它的來歷,應該把它與原台灣蘇鐵同樣視作同一級別的保護植物。

  • 中文名: 台東蘇鐵
  • 拼 音: tái dōng sū tiě
  • 學 名:Cycas taitungensis C. F. Shen & al.
  • 別 稱: 海鐵鷗、台灣蘇鐵、閩粵蘇鐵
  • 界: 植物界
  • 門:裸子植物門
  • 綱:蘇鐵綱
  • 目:蘇鐵目
  • 科:蘇鐵科
  • 屬:蘇鐵屬
  • 種: 台東蘇鐵
  • 保護級別: 瀕危(EN) IUCN標準
  • 命名者及年代: C.F.Shen & al.,1994

生長環境

多年生長綠灌木至小喬木,高約2公尺,稀可達5公尺,干直立粗大,布滿木質葉痕。葉為一回羽狀複葉,小葉線形,先端刺尖,葉緣不反卷,幼嫩階段密部長毛,成熟則逐漸脫落。花頂生,雌雄異株,雄花序常圓錐形,長約70公分;雌花序類似圓球形,雌花之大孢子葉頂端羽狀分裂,胚珠着生於大孢子葉葉柄兩側,全體密生灰黃色柔毛。雄花長圓柱形,狀似毯果;雌花由多數心皮組成,羽毛狀,能着生胚珠成種子。可藥用:止咳、通經;種子去皮,磨成粉狀,可供食用。

【適性】:砂質壤土或壤土,日照充足生育較旺盛。

【繁殖】:播種法、分株或扦插法。

【生長型態】:常綠灌木。

【葉子描述】:複葉似羽,形狀似棕梠,前端有尖刺,葉面兩側部相對稱,邊緣顯著反卷,背面有絨毛。

【花的描述】:雌雄花序分株,雄球花(小胞子囊穗)長圓柱形,由多個三角尖頭形狀之小胞子葉所組成,似球果;雌球花(大胞子葉)扁平,裂片部分細長紅色,胚株生於兩側。

【果實種子】:核果狀,長橢圓形,紅紫色。

【生育產地】:分布於低海拔近溪谷山區,台東卑南大溪,與「台灣蘇鐵」(Cycas taiwaniana Carr.)實為不同之種類。

生長速度緩慢,往往要十年後才見開花。

分布範圍

台東蘇鐵產於台東紅葉村之山區,清水及海岸山脈東側近泰源之山地,於排水良好之石塊地上及溪流兩岸,族群數量稀少。

台灣特有種。

現今,台東蘇鐵自然生長者已非常的少,尤其是大面積群落生長者更是稀少。台東蘇鐵的原始生育地,僅知分布於台東縣海岸山脈東富公路(台23線)與延平鄉紅葉村鹿野溪上游向陽河谷兩側。

台東蘇鐵的花單性,雌雄異株,雄球花呈長圓錐形,由多數螺旋狀排列的盾形小孢子葉組成;雌球花呈卵圓形,長約二到三十公分,為多數大孢子葉排列而成。大孢子葉為羽裂之葉狀,邊緣有二到五個胚珠,每一球果可產生一、二百粒種子。種子呈橢圓形,直徑二到三公分,長約四到五公分。

形態特徵

台東蘇鐵(Cycas taitungensis)又稱榴鐵鷗。主要分布於台灣省台東縣的紅葉溪上游及海岸山脈海拔300~950米懸崖或叢林中,廣東省深圳市、中山市、廣州市等地有栽培, 為中國特有種之一。

台東蘇鐵樹幹圓柱形,單幹,稀分枝,高達2.5米,稀達5米,干徑可達45厘米,葉痕宿存,密被莖頂絨毛;鱗葉三角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2~2.5厘米,頂端刺尖,密生淡棕色絨毛;羽葉長80~200厘米,平展,深綠色,葉柄長10~25厘米,幼時被稀疏柔毛,具10~25對短刺,刺長0.2~0.3厘米,間距1~1.5厘米;羽片100~200對,條形,革質,邊緣平,不反卷,先端漸尖,頂有小尖頭,中脈在上面平或微隆起,在下面隆起,中部羽片長(10)15~22厘米,寬0.4~0.8厘米。雄球花長30~50(60)厘米,直徑8.5~10厘米,狹圓柱形至狹卵形,直立,黃褐色,小孢子葉長2.5~4.5厘米,寬1.1~1.8厘米,有小尖頭,外被棕色絨毛;大孢子葉長10~28厘米,密被褐色絨毛,頂片長9~14厘米,寬7~ll厘米,寬卵形,篦齒狀分裂,兩側各備具鑽形裂片13~20枚,裂片長2~5厘米,寬0.2~0.3厘米,大孢子葉柄部長7~15厘米,着生(2)4~6枚胚珠,胚珠密被棕色絨毛;種子橢圓形至扁闊狀橢圓形,成熟時深紅色或橘紅色,干後變紫紅色或黑色,密被或疏被棕色絨毛,長3.8~4.5厘米,寬2~3厘米。

台東蘇鐵與蘇鐵形態相似,但羽葉平展,羽片邊緣平,兩面中脈隆起。大孢子葉密生黃褐色絨毛。成熟後逐漸脫落,下部柄狀。種子倒卵形至長橢圓形,紅紫色。

台東蘇鐵為蘇鐵科蘇鐵屬裸子植物,多年生常綠灌木,樹高1~3公尺,主幹粗大布滿密生之葉痕,直立。葉羽狀複葉,螺旋叢生排列於莖頂,葉柄基部宿存;小葉線形,表面深綠色,有光澤,下表面淡綠色,邊緣平或略反卷,近葉柄基部者退化成刺狀;鱗片葉小,前端長刺狀,密被褐毛。雌雄異株;雄球花長圓錐柱形,頂生;雌球果花球形,大孢子葉於莖頂螺旋狀排列成半球形,前方扁平呈闊卵形,邊緣羽狀分裂, 小裂片成刺狀,尖銳,後方柄狀,柄之前方兩側共有胚珠3~5粒。種子為扁倒卵形,外種皮為朱紅色。台灣有一引進的,而且常被栽種在庭園的蘇鐵(C.revolutaThunb.)與本種外形相似。該種的葉短,不或偶爾略扭曲,小葉的邊緣明顯反卷,可與本種區別。

莖:樹高 1~4.5 公尺,莖柱狀,單一或罕分岐,主幹粗大密被有葉柄殘留之木質基部(葉痕)。

葉:一回羽狀複葉,螺旋叢生排列於莖頂,形成樹冠,連葉柄長1~2公尺,線狀長橢圓形,葉基銳形,葉尖鈍形,葉柄基部宿存;小葉片長10~20公分,寬0.4~0.8公分,線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淡綠色,邊緣平或略反卷,近葉柄基部者退化成刺狀;鱗片葉小,前端長刺狀,密被褐毛。

花:單性花,雌雄異株;雄球花長圓錐柱形,頂生,長約 50 公分,直徑 9~10 公分,雄蕊多數,長2.5~4.5公分,寬1.5~1.8公分,密覆瓦狀排列,外被棕色絨毛,下面具多數之花粉囊;雌球果花頂生,球形,長約 25 公分,徑約 20 公分;心皮多數,密生成冠狀,全長約 15 公分,為具長柄之圓形大孢子葉密被銹褐色絨毛,於莖頂螺旋狀排列成半球形,前方扁平呈闊卵形,邊緣羽狀分裂, 小裂片成刺狀, 尖銳, 後方柄狀,柄之前方兩側共有胚珠 2~5 粒,互生或對生。

果實:種子核果狀,長 4~5 公分,徑寬約 3 公分,扁倒卵形,外種皮為朱紅色。[1]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樹形極為優一般民眾所喜愛之庭園植物,具經濟價值。

綠化美化觀賞用:植株優美,是優良的庭栽觀賞及行道樹,葉為插花材料。

【觀賞特色】:庭園樹、行道樹。

藥用價值

效用:雄花序為止血藥。

食用價值

富含澱粉質等營養物,可提供小型哺乳類的食物來源。[2]

病蟲危害

珍稀植物台東蘇鐵群落分布於台東縣鹿野溪兩岸,主要生長在開闊山坡、峭壁及崩塌地,台東林區管理處於本(2005)年初發現管轄延平事業區第19、23、40林班「台東蘇鐵保留區」內之台東蘇鐵遭受---蘇鐵白輪盾介殼蟲入侵危害,為了挽救這珍稀國寶樹,林務局已邀請學者、專家及相關單位積極研討各種防疫措施,此外為了有效防止疫情擴散,亦曾多次深入山區進行現場採樣調查及防治工作,因台東蘇鐵生長區域多為懸崖峭壁加上山區氣候環境影響,工作人員不惜冒着生命危險,涉水及攀爬陡峻山坡,不畏工作艱辛及地形險惡,挽救這珍稀國寶樹做最大的努力。

為了有效達到防治效果,台東林區管理處整合學者、專家及相關單位的建議採取三項防治措施:

化學藥劑防治:為顧慮到環境生態保護,采小面積試驗,防治效果尚佳,受害植株已長出嫩葉。

物理防治:割除蟲害植株枝條就地集中焚毀。

生物防治:已覓得白輪盾介殼蟲天敵--雙色出尾蟲,並將施放作業與屏東科技大學賴博永博士合作辦理。

施行防治後經密切觀察植株萌芽、枯死及蟲害危害情形,監測結果其疫情略有改善。

對比區別

蘇鐵小灰蝶賴以維生的台東蘇鐵,大都只在春天長出可供食用的新葉,但蘇鐵小灰蝶全年都會繁殖,於是蘇鐵小灰蝶只好四處流浪,尋找台東蘇鐵側枝發出少量不定芽來維繫族群不致滅絕。台東蘇鐵和蘇鐵小灰蝶經長期演化後,形成一種動態平衡。但約二十年前,台灣颳起一陣蘇鐵熱,大量引進外來種蘇鐵,導致蘇鐵小灰蝶過度繁殖,幼蟲在食物嚴重不足下發生地區性滅絕現象。

保護現狀

蘇鐵小灰蝶賴以維生的台東蘇鐵大都只在春天長出可供食用新葉,但蘇鐵小灰蝶卻是全年繁殖蝶種。於是蘇鐵小灰蝶只好四處流浪,尋找台東蘇鐵側枝發出少量不定芽來維繫族群不致滅絕,該特性也是它學名被稱為「邊緣族群」原因所在。於是台東蘇鐵和蘇鐵小灰蝶經長期演化後,形成一種動態平衡,但約二十年前台灣颳起一陣蘇鐵熱,大量引進外來種蘇鐵導致蘇鐵小灰蝶過度繁殖,幼蟲在食物嚴重不足下發生地區性滅絕現象。

物種研究

台東蘇鐵早期因分類鑑定問題被誤判為台灣蘇鐵,俗稱鐵樹,是在球經過多次大變動後, 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活化石」之一,發育 ... 台東蘇鐵由於常遭人濫伐、盜採,使得數量 急速下降,在野外已非常少見。

都市開發

在過去,由於發展以及資源的分配都集中於台北中心區,對都會區外圍的台北縣來說,發展的壓力尚不明顯,土地使用的管制也無法積極執行,問題也就不明顯;近幾年,由於都會區的發展逐漸向外擴張,各項公共建設也開始進行,對鄰近中心區的幾個市鄉鎮就造成了衝擊,以往發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就逐漸浮現出來。

這一波的發展對於鄰近台北市的幾個縣轄市而言,是再度擠出尚可供開發的農業區、山坡地、軍事區、工業區以及以往受管制的地區,並且向都會區的外圍漫延;而緊鄰着縣轄市的外圍地區,則由於幾項重大建設的進行而成為新的開發區,也積極的想被納入都會發展範圍,擺脫以往的各種發展限制,跟着引發了另一方面的問題。這時,與居住相關的消費、休閒及日常生活設施等都市服務的不足性就顯現了出來,成為鄉鎮市政府在發展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自然保留區

保留區位於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村,台東蘇鐵分布地點在國有林延平事業區第19、23、40林班地,沿鹿野溪南北兩岸之開曠山坡上,峭壁及崩塌地等地區群落分布生長,東西狹長7公里,海拔約300至900公尺左右,面積共2.9046公頃。

保留區內地勢優美險要,溪谷、瀑布、山峰處處可見,鹿野溪流經本區,地勢陡峻、河水湍急、本地後地質以頁岩、板岩為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