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比現時價值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可比現時價值法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可比現時價值法是將現有設備可比現時價值同其實際可變現價值大小比較,作為判斷設備更新的依據。當可比現時價值小於可變現的價值時,原設備應更新,反之則暫不更新。可比現時價值就是以此為基礎計算的舊設備年使用成本等於新設備的年使用成本時的價值。
可比現時價值法的計算公式
可比現時價值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可比現時價值-原設備殘值)÷設備可使用年限的年金現值係數}+設備殘值×利率+原設備年使用費={(新設備現值-新設備殘值)÷設備可使用年限的年金現值係數}+新設備殘值×利率+新設備年使用費
其中:
年金現值係數(PVIFA),別名年金因子,就是按利率每期收付一元錢折成的價值。
設備殘值指的是設備資產原值計提折舊後的剩餘價值。一般設備在報廢時總會餘留一部分殘餘價值。
利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額(本金)的比率。
現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後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因素等的一種計量屬性。
術語解釋
可變現價值是指將舊設備在市場變賣所能獲得的現金數額。可變現價值應當視為繼續使用舊設備所放棄的收益,即繼續使用舊設備的機會成本。
參考文獻
- ↑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搜狐,2017-03-27
- ↑ 中國漢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