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選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暢銷書《向前一步》作者、臉書COO謝麗爾•桑德伯格的丈夫戴夫•高德伯格於2015年5月突然去世,她認為自己和孩子們再也不會有真正純粹的快樂了。謝麗爾在書中寫道:「我陷入了空虛。巨大的空虛占據了我的心臟、我的肺葉,限制了我思考的能力,甚至呼吸的能力。」謝麗爾的朋友、沃頓商學院知名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告訴謝麗爾,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方法,一步步從支離破碎的不幸與災難中復原。我們不是生來就擁有復原力的,復原力需要我們在後天培養和提升。
本書將謝麗爾的個人經歷與亞當關於培養復原力的開放性研究結合起來,進行了深入分析及闡述。謝麗爾向我們敞開心扉,從她發現丈夫猝然倒在健身房的地板上開始,描述了她在丈夫去世後感受到的急性悲傷和極度的孤獨。然而,本書並沒有局限於謝麗爾的個人經歷,而是從更廣泛的層面去探討我們該如何克服人生中的逆境,包括疾病、失業、性侵、自然災害、戰爭、暴力等不幸。同時,來自不同群體的案例也揭示了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及提升內在堅韌的復原力,並且擁有重獲快樂的能力。
復原力源自我們的更深層次的內在,也來自外部的支持。即便經歷了毀滅性的打擊與不幸,我們仍可能找到更多的人生意義,並且學會感恩,從而獲得成長。本書還提供了諸多極具實踐性的方法,啟發我們積極地幫助他人,培養自己的同理心,樂善好施,教育出更加堅毅的孩子,創建具有復原力的家庭、職場和社區。
戴夫去世兩周後,當孩子們準備參加學校的親子活動缺沒有父親的陪伴時,謝麗爾痛苦地對朋友說:「我只想要戴夫。」朋友說:「既然選擇A已經不存在,你就只能考慮選擇B了。」
是的,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人生中的選擇B,這本書將幫助我們充分了解選擇B,勇往直前,樂觀積極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失敗,重新找到快樂與幸福。
作者簡介
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商業領袖、慈善家、Facebook(臉書)首席運營官,著有暢銷書《向前一步》(Lean In),並創立了旨在鼓勵全球女性勇敢實現自己抱負的「LeanIn.Org」女性社區。她曾在谷歌公司擔任在線銷售部門副總裁,也曾就任美國政府財政部辦公廳主任。目前,她和兩個孩子生活在美國加州。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知名心理學家、沃頓商學院最受好評的明星教授,著有暢銷書《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Give and Take)、《離經叛道》(Originals)。他是研究內在驅動力和人生意義的頂級專家。亞當曾獲得美國心理協會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頒發的成就獎。同時,他也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目前,他與妻子和三個孩子居住在美國費城。
原文摘錄
復原力源於每個人的內在,也源於他們獲得的外部支持;復原力源於因生命中的美好而引發的感恩,也源於在挫敗中學到的經驗;它既來自對於悲傷的解析,也來自對悲傷的接納。 放眼世界,人們在表露消極情緒時大都會面對來自文化的壓力。 有力的證據表明,對所經歷的悲劇事件敞開心扉,有助於提升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生理健康水平。 ……從壓力實驗中得知,噪聲消失並不是減輕壓力的關鍵因素,按鈕的存在才是關鍵。 在他人經歷痛苦時,我們應該遵守「白金法則」(而不是「黃金法則」):「按照他人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 自我同情常常與自責相伴相生。自我同情並不意味着對過去責任的逃避和解脫,自我同情要我們確信,我們不應把自己打擊得那麼狠,以致破壞了未來。自我同情讓我們意識到,做了壞事並不一定代表自己就成了壞人。 創傷後的成長會以五種形式存在:發現個人的力量,學會感恩,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找到更多的人生意義,以及發現新生活的可能性。 追求沒有意義的快樂,人生會漫無目的;但只有意義沒有快樂的人生也是令人沮喪的。 ……心理學家稱此現象為「刻板印象威脅」,即人們擔心自己被歸入消極的刻板印象。焦慮會擾亂我們的思維,而這種擔心也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導致我們恰好符合刻板印象。 為了失敗後的復原,我們需要從失敗中學習。大多數時候,雖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但很難做到。我們太缺乏安全感,不敢承認錯誤;或者我們太驕傲,不願向別人承認我們的錯誤。 ……我們通常會為錯過的機會而遺憾,而不是為我們抓住機會、採取行動而遺憾。 幽默會增強我們的復原力。 我現在知道,一個人將會在經歷創傷後不斷成長。 我也相信,經歷創傷前成長,即一個人不必經歷悲劇就可以提前建立自己的復原力,能為面對潛伏在人生前路的障礙做準備。
書評
閱讀《另一種選擇:直面逆境,培養復原力,重拾快樂》,期間我數次落淚,不能自已。或許只有經歷過起起伏伏、深刻痛苦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 Sheryl Sandberg 的感受,堅持走過坎坷的人也才更理解其中的勇敢、真摯、溫暖和希望。
在短暫而且看似平靜的生涯中,我曾經屢屢勇敢嘗試,犯了很多錯誤,也把自己徹底折騰了個夠。即使在物質如此豐富的年代,我竟然因為種種原因出現過2次嚴重營養不良,體重跌破40kg,深深影響了健康。顛沛流離的生活,措然不及的事故、背叛、焦慮、恐懼和巨大的悲傷,導致飲食難下,睡眠匱乏。有幾次真的感覺自己要被命運擊倒,多虧了生命中一群至親至愛的親人、導師、朋友,以強大的寬容、理解、善意支持和關愛着我,否則真的很難想象走到現在。直到如今,儘管身體依然在逐步恢復中,但我知道自己未來會變得更好,更陽光,更快樂,更堅韌,也更健康。
一個人將會在經歷創傷後不斷成長。很多面臨毀滅性打擊的人,之後都會發現自己擁有了更強大的力量,並且能找到更深刻的人生意義。 言歸正傳,薄薄一本書中有太多讓我駐留的閃光點和共鳴,大量案例穿插着 Sheryl 自己和親人的故事,堅毅中不乏柔情。由於全書圈點太多一篇難以包容,我計劃分章節來總結。
總體上,全書探討了如何幫助自己以及幫助他人。書中介紹了心理學的復原力理論,以及重獲信心和重拾快樂的心理學理論;描述了人間不幸與悲劇的方式,介紹了如何讓正在經受痛苦的朋友變得快樂的方法;分享了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步驟,去創造擁有復原力的社區/公司,藉助團結社群的共同支持, 在失敗中一起學習,培養內心更強大的孩子,尋找支持性的伴侶,重新找回歡笑重新學習愛並實踐愛。
第1章 重新呼吸
1、三個認知因素會阻礙復原力:(1)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壞事的發生都是自己的錯;(2)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消極事件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持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件的殘餘效應將永遠存在。
2、並非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因我們引起。接着,我提起了另外兩個因素:普遍的消極情緒和持久的影響力。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之處,絕望感會隨着時間流逝而慢慢減弱。(個性化)
3、當我們受苦的時候,便傾向於將苦難無限地投射、放大。有一項叫「情感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的研究,旨在對人們未來的情緒進行預測。該研究顯示,我們往往過度放大了消極事件對於自身的影響。(普遍性)
4、因為被悲傷壓垮時,我會失去對工作的專注。最難的部分是悲傷的持久影響力。(持久性)
5、正如身體自帶免疫系統,大腦也有其免疫系統。人類在進化中就具有聯結和悲傷的能力,人類有天然的工具可以從失去和創傷中復原。(心理就像身體一樣,既會生病也有自愈能力,把自己和遠比自身更宏大的事物聯結在一起。)
怎麼做?
6、「尊重自己的感受」。當悲傷的情緒來襲時,無論在哪裡、在做什麼,都要停下來,調整一下。心靈導師佩瑪·丘卓認為,接受這條要義本身,就是在減輕痛苦,因為當我們接受了苦難,痛苦也就減輕了。
7、我發現,當我放棄與壞情緒抗爭時,它們溜走得更快。
8、每個人都會面臨失去:失去事業、愛情或生命。問題不在於悲劇及挫敗何時發生,它們總會發生,我們也必須直面應對。
9、失去、悲痛和失望,都是個人的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境遇,以及相應的應對方式。 世界上沒有一種正確的方式能幫助所有人去面對悲痛或者挑戰,所以我們沒有完美的答案,也根本不存在完美的答案。
10、每個人都要分享感恩的時刻。「當人們向上蒼求助時,便有了一種被來自外界的強有力的愛包圍的感覺。人們應該知道,他們並不孤獨。」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定義
11、 復原力是指人們面對悲痛的反應速度和強度,而且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復原力。用我們的身體來打比方,復原力並不是指脊柱本身,而是要加強脊柱周圍肌肉的力量。(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方法,一步步從支離破碎的不幸與災難中復原。我們不是生來就擁有復原力的,復原力需要我們在後天培養和提升。)
12、復原力源於每個人的內在,也源於他們獲得的外部支持;復原力源於因生命中的美好而引發的感恩,也源於在挫敗中學到的經驗;它既來自對於悲傷的解析,也來自對悲傷的接納。有時,你的復原力比你想象的弱一些;有時,又會強一些。
第2章 房間裡的大象
普遍現象
1、一些人其實願意交流,但他們不知該從何談起——我對此並不確定。有些時候,他們只是在談論私密話題時感到不自在。
2、「似乎存在着某種強大的驅動力,讓人們不斷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承認自己過得不太好「是不合時宜的」。
「深感抱歉,一直未能聯繫,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怎麼做?
3、身處悲痛時,你應清楚兩件事: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不瘋狂,以及你可以提供支持。裝作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對他們來說就是對事實的全然否定。
4、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公開談論自己的不幸,每個人都有選擇在何時、在何地表達情感的權利。然而,有力的證據表明,對所經歷的悲劇事件敞開心扉,有助於提升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生理健康水平。跟朋友或家人聊聊,能幫助悲傷者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感到被理解、被關懷。經歷過悲劇的人往往會向正在經歷悲劇的人表達更多的同情。(尋找共同者,創造聯結)
5、即使是很微小的事,我都會讓大家知道,我需要幫助。當他們擁抱我、問候我的時候,如果我能更緊地擁抱他們,他們就會知道,我並不好。我學着緊抓生命線,突破空虛,尋找人生的意義。感謝家人和朋友,是他們陪我熬過最艱難的那幾個星期。(家人和朋友是最好的支持者)
6、把你的想法坦然說出來可以增強你和他人之間的聯結,但在某些情況下,這樣做也會有風險。(正確選擇支持對象)
如何幫助他人?
7、「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我也不知道。但是,你不會一個人經歷這些,未來的每一步我都會陪着你。」
8、「最好的方式就是表示理解,你可以說:我理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邊。」
生活給你當頭一棒,你能做的就是奮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2)
生活給你當頭一棒,你能做的就是奮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3)
生活給你當頭一棒,你能做的就是奮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4)
生活給你當頭一棒,你能做的就是奮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