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蟲動物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蟲動物門

來自 知乎 的圖片

中文名:古蟲動物門

外文名:Vetulicolia

拼 音:gǔ chóng dòng wù mén

界:動物界

包括種類:西大動物、

古蟲、圓口蟲等

分布區域:雲南省的澄江

古蟲動物門目前已知至少包括西大動物、古蟲、圓口蟲以及新近創立的地大動物,它們廣泛分布於雲南省澄江化石庫中。 [1]

古蟲動物門簡介

古蟲動物門內不同屬種之間儘管在形態解剖學方面存在不少差異,但在軀體基本構型上卻具有兩條最顯著的共同特徵:一是它們都具有5對後口動物獨有的咽腔型鰓裂,正是這一關鍵性創新構造,才使得古蟲動物門與半索動物、棘皮動物和脊索動物共同構成了整個動物演化系列中的一個獨特的超級自然類群;二是古蟲動物門中的所有屬種都具有十分奇特的二分軀體構型,其前體為一個具有巨大進水口和5對鰓裂型出水孔的袋型咽腔,而後體則分為7節,中央部分為消化道,其外形與原口動物中的節肢動物或環節動物有幾分相似,也正是古蟲動物門這種獨一無二的二分複合體。使它們與後口動物中另外三個已知動物門類迥然有別,從而自成體系,構成一個獨立的動物門類。

古蟲動物門演化

動物門(5張) 動物界演化上較為重大的進步總是與其取食和呼吸這兩大器官的改進和創新密切相關。這個新動物門中較為原始的西大動物和地大動物已經出現了簡單的鰓裂和內柱構造,使動物體實現了由巨口進水、咽腔分流、最後由鰓裂排水的單向水流以及由內柱傳送食物顆粒的有效生理機制,從而完成了由「觸手型取食」向「咽腔濾食」的革命性轉變;另一方面,其柔軟表皮的呼吸作用尚能滿足這些遲緩運動生物的生理要求。到了較進步的古蟲屬,為了自身保護,動物體形成了覆蓋全身的特殊骨骼系統,這樣便阻礙了表皮呼吸,因而在其鰓囊中演化出能進行有效呼吸的精細鰓絲構造,使其整個鰓裂系統更趨複雜和完善。

在後口動物已知四大分支中,體呈五輻對稱而在後來失去鰓裂的棘皮動物門和獨特三分構型的半索動物門,在各自的生態系中延續下來。然而,能積極游泳的古蟲動物門卻由於與更有創新前景的脊索動物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狹路相逢」而無可避免地慘遭淘汰而絕滅。而後者則由於脊索——脊椎構造及以及背神經系統的充分發育而蓬勃發展,最終成為地球生命的主要統治類群。

跟後口動物中其它三個門類一樣,古蟲動物的起源仍是一個謎。對此,舒德干教授告訴記者,澄江化石庫和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化石庫中都有一種叫斑福蟲的動物,其軀體構造與古蟲動物門極為相似,只是尚未發育出明顯的鰓裂構造。今後對這類動物的深入研究,很有可能為這一難題的破解帶來一縷曙光。

古蟲動物門化石

1984年7月,澄江帽天山發現了轟動世界的動物群化石,它使得科學家們找到了一把解開生命起源之謎的鑰匙,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澄江動物化石群距今已5.3億年,是舉世罕見、保存完善、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動物化石寶庫。自1984年7月發現以來,已採集到40多個門類、130多屬、180餘種動物的5萬餘塊寒武紀早期的化石標本。這些動物化石標本中,不僅有大量的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珍稀動物及形形色色的難以歸入已知動物門類的化石,現今生存的各種動物,都能在澄江動物群找到其先驅代表。更令人叫絕的是,化石動物的軟軀體保存極為完整,90%以上還保留了諸如眼睛、附肢、口器、消化道及其中的食物等軟體組織印痕,其姿態千奇百怪:有站立、爬行、進食、鑽孔等,還有大量遺蹟化石如糞便、運動痕跡等等,為研究寒武紀早期動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動物的解剖構造、功能形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埋藏條件和保護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推動我國在研究生命起源、進化理論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和創新具有非凡的價值。澄江動物化石群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與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加拿大布爾吉斯動物群一起被古生物學家列為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蹟。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證實這是一種新的古蟲動物化石,就以澄江古縣名俞元將它命名為宏大俞元蟲化石。

古蟲動物門發現

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02年2月1日報道,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舒德干教授等與英國科學家合作,在早期動物演化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發現中國澄江化石庫中新的後口動物門,並將這一滅絕類群命名為「古蟲動物門」。專家認為,這是自20世紀著名的布爾吉斯頁岩化石庫發現以來關於早寒武世生命大爆發全貌認識上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這一發現「有可能給長期困惑學術界的脊椎動物起源難題的破解帶來一縷曙光」,並且對研究5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初的動物「樹」與今天現存的動物「樹」的門類多樣性及其現實意義,均具有重大價值。現代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最新研究表明,現存的後口動物中只有半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3個門類,而舒德乾等人的研究表明,還應有現今已不復存在的第四個門———「古蟲動物門」;而這個「古蟲動物門」已知至少應包括4個屬———西大動物、古蟲、圓口蟲以及新近創立的地大動物,它們廣泛地分布於我國雲南省的澄江、宜良、馬龍、昆明、安寧等地的澄江化石庫中。這一系列成果為全面、準確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屬性和力度提供了決定性證據,這是自20世紀初北美著名布爾吉斯頁岩化石庫發現以來關於寒武大爆發全貌認識上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

古蟲動物門確立

2001年11月22日西北大學的研究小組在英國《Nature》雜誌上發表了名為「從澄江特異埋藏點辨認出的原始後口動物」(Primitive deuterostomes from the ChengjiangLagerstatte)的文章。國內的一些媒體相繼對這一文章做了報道。有些說發現了新的動物類型-後口動物,有的將這一論文認為是驚人的發現。在文中提出了名為古蟲動物門的新動物門。

古蟲動物門(Vetulicolia)用門一級分類單位的爭議歷來極大。一般來說把基本解剖結構(bodyplane)相似的一類動物定做一個門,但什麼是基本解剖結構爭議很大,所以常有不同分法。應該說古蟲動物門的提出是在一種研究寒武紀大爆發的流行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即寒武紀大爆發之後,生物的解剖多樣性空前提高。生物的基礎解剖結構都是在寒武紀大爆發時產生的,之後這種多樣性就沒有增加了,反而有一些門類在之後滅絕了。這種假說的證據是在對於布爾基斯頁岩生物群(BurgessShale biota)和澄江生物群(Cheng jiangbiota)兩個重要化石點的研究中獲得的,兩個生物群中都發現了大量的生物化石解剖結構奇特,無法歸入任何一個現生動物門中。如足杯(Dinomischus),奇蝦類(Wiwaxia),著名的哈佛教授古爾的(Gould)在他把布爾基斯頁岩介紹給大眾的書-《奇妙的生命》(Wonderfullife)中將這一理論發揮到了極至。西北大學校研究合作夥伴,即這篇論文的主要作者的英國布爾基斯頁岩專家康為.穆利斯(Conway.Morris)對這種理論尤其鍾愛。著名的怪誕蟲(Hallucigenia)在理解被背腹顛倒時,他就曾不顧的反對意見成立過一個新門。而這次的古蟲動物門中的代表生物-古蟲(Vetulicola)長時間以來一直深受澄江化石研究者注意,大部分學者都把它認為是非類位置不定類型。這次成立古蟲動物門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而且這個門類中的幾個成員屬,古蟲(Vetulicola),西大動物(Xidazoon),班府蟲(Banffia)可以就現在的證據來說確實有着奇特的共同形態特徵,如兩分的身體結構(前部和後部),尾部扁平,上有的骨板,形成分節,成立新門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參考來源

  1. 古蟲動物門,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