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神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古神話 | |
---|---|
古神話,中國狹義的上古神話指中國夏朝以前直至遠古時期的神話和傳說,廣義的上古神話則包括夏朝至兩漢時期的神話。因為上古時代沒有當時直接的文字記載,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無法直接考證。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帶有神話色彩。
上古神話是原始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的內容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類的命運,努力向人們展示"自然與人類命運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意象"。上古神話在後世仍然具有文學魅力,同時也啟發了後世的文學創作。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上古神話 [1]
外文名稱 Ancient myth
起源時間 夏商周前 [2]
結束時間 秦漢時期
發源地 崑崙,蓬萊
涉及範圍 綜合
背景
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先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神話通常以神為主人公,它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話的情節一般表現為變化、神力和法術。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征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只有當人類可以憑藉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表達對自然和社會的領悟的時候,神話才有可能產生。
學術界普遍認為神話產生於野蠻期的低級階段,到了野蠻期的中級階段,神話進入了繁榮的時期。中國學者楊堃和袁珂等人認為神話的起源要早到蒙昧期的高級階段,即舊石器時代晚期,或者比這個時期更早。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對難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們不由自主地會產生一種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災害性的自然現象,如地震、洪水,還有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驚奇和恐慌。人們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種種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並對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話也就由此產生。
上古神話從產生的時間來講,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學各文學形態中最早的,但它卻一直持續影響了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許多方面。單在先秦文學中的《詩經》、《左傳》、《莊子》、等先秦古籍中就記載了比較豐富的古代神話,以及神話內容的變形和發展。如《莊子》一書中也有許多上古神內容的演變,像鯤鵬之變、黃帝遺玄珠等都是在上古神話的基礎上的變形。"上古神話"的思維方法和主題內容是後世文學的先驅。
分類
創世神話
上帝
關於上帝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書經中,它可能在公元前70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已經存在;文獻對於上帝"人性"的詮釋相當的少,莊子中記載的混沌、倏和忽算是最具備"人"的形象,它主要的功能是向民間傳達"敬天地"的概念。
天
也稱為皇天:關於天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書經中,在儒家文學中被稱為昊天上帝;雖然普遍上認為天和上帝屬於同一概念,但漢學家顧立雅的研究確顯示上帝的出現更早於天。在民間,天的形象也比上帝更具有"人性";中國古代帝皇自譽為"天之子",北京天壇既是明清兩代帝皇祭天的所在地。
盤古開天
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以盤古故事最為著名 ,因其創世神話的性質而無可厚非地被書寫在中國神話的扉頁上,彰顯了原始初民對於宇宙生成的直觀認識。在漢文獻中,盤古創世神話首見於三國時吳國徐整的《三五歷記》,明代週遊的《開闢衍繹通俗傳》第一回對於"盤古開天闢地"的描繪似乎更接近上古神話的本來面貌。按照設定,盤古是中國神話體系中最古老的神,或在漢代時就已長期流傳在人們口頭,但直到三國時才由徐整記錄下來。
《三五歷記》中這樣記述盤古化身的過程:"天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也有類似的記述:"若盤古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而生物始於盤古。"此後有關盤古的記述更加豐富。在這些神話傳說中,盤古創造世界的過程,乃是一個化身的過程,他以自身的犧牲,化育了宇宙萬物。於是,盤古就成為了漢民族創世造人的人格神。
盤古神話在泌陽縣經過民間傳承,又有了更為生動、傳奇的版本。
盤古山又名九龍山。北魏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中明確記載:"泌陽故城,城南有蔡水,出盤古山,亦曰盤古川,西北流注於泌水"。這條蔡水所發源的盤古山就在泌陽縣盤古鄉境內。神話從遠古時期一場毀滅性的災難開始。當時天地處於混沌狀態,在神的啟示和幫助下,一家複姓盤古的兄妹,先造天,後造地,神又恩賜給他們山川樹木、五穀雜糧,命盤古兄妹滾磨成婚,結為夫妻。盤古奶先後生了兩胎,但都是肉疙瘩。盤古爺盛怒之下用砍柴刀砍開肉疙瘩,沒想到一個疙瘩里是白白胖胖的女嬰,另一個疙瘩里是活蹦亂跳的男嬰。這一對孩子很快長大成人。盤古爺便讓他們從事不同的勞動。從事什麼勞動,就叫他們什麼名姓,於是,產生了"百家姓",百家盤古後代漸漸繁衍壯大,最後發展成如今的人類世界……
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世界的神話流傳久遠。泌陽縣盤古山保存有盤古廟、盤古井、盤古墓、盤古樓、大磨、百神廟、甜水河等大量的考古實物,保留有一套完整的有關盤古文化的神話傳說和域名體系,具有豐富的盤古文化資源和深厚的盤古文化底蘊。
盤古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華夏人文明智慧、勇敢無畏、戰天鬥地、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精神的代表。盤古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盤古文化的精髓蘊涵着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宏大膽識;蘊涵着以人為本、無私奉獻的價值觀。盤古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其他優秀文化交相輝映 。
注意:
一、盤古在史籍文獻里一般為男性,有部分文獻為"盤古氏夫妻" ,兼之"盤古兄妹"的故事 ,現代也有盤古氏夫妻紀念墓;
二、在相關史籍里明言提到"盤古氏"是一群人,而非一個人;
三、盤古在史籍文獻里的唯一明言形象,是"蛇/龍身",非人型。
燧人取火
在很古很古的時候,燧人氏在商丘當了皇帝。那時候,人們靠打獵為生,打到什麼就吃什麼,連血帶肉地生吃,人們過着動物一樣在生活。燧人氏是他們的首領,也經常帶領人們去山林里打獵。
有一天,山林里起了大火。大火熄滅後,樹林裡留下了許多被燒死的禽獸的屍體。燧人氏撿起一隻山雞嘗了嘗,啊,好香!
比生肉好吃多了。於是,他帶領大家把這些燒熟的飛禽走獸撿起來吃了個精光。熟肉吃完了,他們只好又去打獵,重新吃生肉,喝生血。這時,人們都覺得生肉真的不好吃。於是,他們盼望山林里能再來一場大火,給他們送來香噴噴的熟肉。
不知怎的,正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忽然從天上飛來一隻大鳥。大鳥飛到燧人氏面前停了下來,看着他說:"你不是想要火嗎?太陽宮裡有,我帶你去吧。"燧人氏一聽可高興了,就騎到大鳥的背上,向太陽宮飛去。
到了太陽宮,太陽公主對燧人氏說:"你是人間的帝王,太陽宮裡有很多寶貝,你可以隨便挑,你想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
燧人氏說:"我只要火。"
太陽公主說:"那好吧,我這裡有一塊會生出火的寶石,就送給你吧。
燧人氏接過這塊寶石,高興地謝過太陽公主,又騎上大鳥飛回到人間。
回到人間之後,燧人氏天天把這塊生火的寶石拿在手裡,想等他生出火來。可是幾天過去了,怎麼也看不見寶石生出火來,燧人氏好心急呀,他想:"太陽公主怎麼會騙我呢?這寶石怎麼生不出火來?我要它有什麼用!"說着抓起寶石,狠狠地向一塊大石頭摔去。只聽"嘭"的一聲,火花四濺。燧人氏一下子明白了,只有用石頭去擊石頭,才能生出火來呀。他又重新試了試,果然用擊石的方法得到了火種。從此,人們都學會了擊石取火,再也不吃生肉喝生血了。火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好處和方便,人們都十分高興 。
伏羲畫卦
相傳八卦是伏羲畫的。在人類的蒙昧時代,生活艱難困苦,就在這時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誕生了一位劃時代的偉大人物--伏羲。他領導部族辛勤勞作,"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卻依舊食不果腹,饑寒交迫。
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閒暇之餘,時常盤坐卦台山巔,苦思宇宙的奧秘。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法則,不斷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風雨無阻。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現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聲炸響之後,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體卦分明,閃閃發光。
這時分心石亦幻化成為立體太極,陰陽纏繞,光輝四射。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了--唯陰陽而已。為了讓人們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澤,他便將神聖的思想化作最為簡單的符號,以"一"表示陽,以"--"表示陰,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畫開天,打開了人們理性思維的閘門,將困苦中掙扎的人們送上了幸福的彼岸,從而博得了人們永生永世的懷念和尊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