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樓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樓鄉是革命老區鄉,位於南平市浦城縣境西部,境內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轄12個村委會。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0752公頃,常住人口9653人 。[1]

中文名: 古樓鄉

別 名: 古樓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福建省浦城縣

面 積: 20752 公頃

人口數量: 9653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閩H

簡介

古樓鄉,位於福建省浦城縣境內,是革命老區鄉,在縣境西部,東鄰仙陽鎮,東北與九牧鎮相連,南通永興鎮,東南與蓮塘鎮接壤,西界武夷山市,北界江西省廣豐市,位於東經118°14′—118°24′,北緯27°55′—28°08′之間,東西寬16公里,南北長24公里。鄉轄12個村委會:前排村、上雲村、葉山村、石村村、中潭村、古樓村、里山村、坑口村、大路村、大洋村、洋溪村、崗里村。

歷史沿革

境內已發現商周文化遺址2處,宋至清為通德里、新興里的屬地。民國期間設古樓、洋溪2鄉。從民國17年(1928)起,古樓人民就開展革命鬥爭,先後建立中共浦西、高(郊)洋、古樓區委,高洋為中共廣(豐)浦(城)縣委駐地,革命基點村有20多個,坑口村至今還保留有紅軍標語牆。解放後,1950年冬,古樓鄉、洋溪鄉分別劃屬第六區和第五區。1951年境內劃分為里源、中潭、上雲、洋溪、大路、廉村6個鄉。1958年5月,撤區並鄉,境內設上洋、洋溪、古樓3個鄉,同年9月屬上游(永興)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設古樓、洋溪2個人民公社。1965年9月,洋溪公社撤銷,其中8個大隊中的5個大隊併入古樓公社,至此古樓公社共轄15個大隊。1984年9月,改制為古樓鄉,轄12個村委會。

氣候地理

古樓地處山區,東、北、西三面中山環峙,有1000米以上山峰24座,以銅缽山最高,海拔1534.6米,是浦城縣、武夷山市、江西省廣豐市的界山,其中部、南部為低山及河谷盆地。發源於中部西北山麓的古樓溪北出太平關,注入江西省信江,在境內構成古樓河谷盆地。

其西南山麓的坑口溪和東北部的上雲溪壟溪向東流,匯入西溪,注入南浦溪,在境內構成洋溪河谷盆地,境內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近似大陸性氣候,冬季略受高山寒流影響,累年平均氣溫為16.6℃,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5.5℃,極端最低氣溫零下8.8℃,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27℃。年均降水量2000毫米,治所駐地古樓在縣城西65公里,海拔420米。

經濟資源

境內資源豐富,特產繁多。宋代在境內里山村的潘家山開採銅礦。解放後銅礦、磷石礦開採有一定規模,1970年,省冶金廳在管查建礦采銅。下水洋煤礦探明儲量30萬噸。土紙生產歷史悠久,民國期間有紙槽100多張,生產順泰紙,解放後逐減,至2000年尚存紙槽數張。中潭莧菜洋村,在清代就有種植席草,生產的草蓆暢銷縣內,民國期間年產草蓆最高達1200多領,解放後產量減少,每年只產二三百領。洋溪、崗里2村,有製造簾皮(造紙工具)的技藝,產品銷至縣內外,2000年仍有一戶生產。

境內盛產松脂,民國時期年產百多噸,解放後年產幾十噸,居各鄉(鎮)之首。歷史上人文頗盛,有宋代理學家葉家村人葉文炳;有民國時期中國度量衡局局長,解放後任中央技術管理局度量衡處處長、中國化學會秘書長等職的化學家洋溪尾人吳承洛;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官古樓村人葉林、崗里人吳森亞等。旅遊資源有銅缽山、石龍山、騰雲尖等景區,有下梅溪瀑布、奶娘寺、鐘鼓等景點,有坑口紅軍標語牆、石村列寧小學遺址、古樓村紅軍炮台等革命紀念遺址等。

2005年,據浦城統計局提供資料,該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4085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9500畝,總產量8800噸;經濟作物中油料播種面積3650畝,總產量1181噸,蔬菜、瓜、果類播種面積5915畝,總產量2366噸;營林生產中幼林撫育出材量953立方,全部木材量12057立方;畜牧業中當年出欄豬4675頭,家禽30865隻;茶葉採摘面積292畝,總產量5噸 ,園林水果採摘面積461畝,總產量112噸。

視頻

永定:土樓之鄉 紅色搖籃 客家故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