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建瑰寶三峻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建瑰寶三峻廟
圖片來自搜狐網

古建瑰寶三峻廟,三峻廟坐北朝南,南北長50餘米,東西寬20餘米,呈長方形,共計1140平方米。由山門劃分為上下兩院,下院在南,地勢低;上院在北,地勢高。兩院東西建築物布局對稱,自南而北依次為化裝樓、東西門、鐘鼓樓、廊房、耳房;南北中軸線上,建築物自南而北依次為戲樓、山門、香亭、正殿。兩院建築物共27間

原文

  位於壺關縣黃山鄉南陽護村的三峻廟,又名護國靈貺王廟,是一處保存較為完好的道教建築。其始建於金大定(1169)年間。重修於明正德年間,至明嘉靖年間完工。  

三峻廟坐北朝南,南北長50餘米,東西寬20餘米,呈長方形,共計1140平方米。由山門劃分為上下兩院,下院在南,地勢低;上院在北,地勢高。兩院東西建築物布局對稱,自南而北依次為化裝樓、東西門、鐘鼓樓、廊房、耳房;南北中軸線上,建築物自南而北依次為戲樓、山門、香亭、正殿。兩院建築物共27間。  

下院東西長20餘米,南北長15餘米。南側正中間為戲台,左右有化裝樓相連,原皆為二層小樓建築,現地基尚存,上部已被修改。其東西兩側各有一牆相連,正中各啟一門,即東門、西門。其北側是貫通東西的12級台階(每個台階高20厘米),供人們看戲,看戲時男人在前邊坐,女人在後邊坐。  

沿台階而上,與戲台相對的是山門,穿過山門便是上院了。向前行40餘米便是香亭,現存為明代建築,四檁卷柵硬山屋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檐下斗拱三踩單下昂計心造,里轉華拱製成替木以托四架梁。耍頭製成單幅雲。里轉三踩單翹,後檐柱頭平板坊上坐櫨頭以承四架梁。  

香亭後邊為正殿,位於上院北側正中,為金代建築,創建於大定已末年(1169)。其對聯為:靈風靈雨靈貺王,護國護民護社稷。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單檐懸山屋頂。檐下施單抄下昂五鋪作斗拱。建築面積88平方米,上檐出投影面積138平方米,殿內平樑上方蜀柱施合。蜀柱之上設丁華末拱及大插手共同承托脊柱。三椽伏北端自然彎曲,前向插入蜀柱,後向施駝峰承托。駝峰之上承攀間斗、枋及上平,下壓四椽,四椽之上設蜀柱與老檐同一重心,其上設搭牽櫨斗承托。大殿平梁之上,攀間拱、坊及乳,搭牽均為金代遺物。  

正殿兩側為耳房,系明代建築,六檁四架椽前廊式硬山屋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斗拱三踩單下昂,每間設平身科斗拱一攢。  

上院東西兩側與耳房垂直相接的是廊房,建於明代,五檁四架椽,前廊式硬山屋頂,面闊七間、進深一間。但門窗裝修及瓦頂已改變原貌。  

與東西廊房同軸,並與廊房南牆相連的分別是鐘樓和鼓樓,在上院的東南角和西南角。共兩層,下層為磚石結構,正面有門窗裝修,面闊一間,進深一間。上層為石柱木樑結構,四椽卷柵懸山屋頂,柱頭之上設平板坊,再上櫨斗以托四架梁。  

鐘鼓樓東西連成一片,正中開山門,山門上有吹樓,供吹鼓手在三峻爺生日(農曆六月初六)吹奏。吹樓北與香亭正殿對應,南與下院戲樓對應,皆在中軸線上。  

三峻廟雖歷代屢有毀壞,屢有修葺,但正殿卻為金宋木結構之佳作,其穩健莊重,樸實疏朗,建築佳妙,在國內宋金木結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非常珍貴。廟中供奉的三峻爺,原名張三峻,本地人稱為黑三峻,祖籍山東,後移居山西潞安府屯留張祥村,相傳為后羿。宋朝崇寧年間加封護國靈貺王,有抗災御患,能興雲雨,有求必應之說,是上黨地區的雨神。若是某個地方出現了黑心人(壞人),黑三峻就會下黑心蛋(冰雹)以示警告。[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