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馬車減震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代馬車減震

來自網絡的圖片

古代馬車減震方法當今社會,人們對減震的概念並不陌生,自行車、汽車、高鐵處處離不開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則處處離不開減震,減震系統使得我們在出行過程中,保持着良好的搭乘體驗,免受路途顛簸之苦。那古代的時候,古人雖然沒有這些交通工具,可也是有馬車的呀,那古人是怎樣實現馬車減震的呢?[1]

據考古學家發現,在1600年前的殷朝,就有馬車的出現,甚至還推測那時候就配備了減震系統

首先,古代是木製車輛,相比金屬材質,木質材料本有韌性,自然帶有緩衝效果。而且車輪、車架等多個結合處的榫卯結構也有微小的活動空間。有的馬車底板則是類似於一個大篩子,減震效果不錯。

再者,古代在車廂底板和車軸之間有伏兔、當兔可作減震用的。

據現代考古發掘,出土的一種周代文物有叫「伏兔」的東西,就是連接車底與車軸之間的物件,也是馬車的減震系統,因為其形狀和趴着兔子非常的類似而得名,通常也被叫做「屐」。伏兔上平下凹,正好能卡在車抽上,不僅僅是減震,還能起到穩固車軸的作用。

以《車製圖解》的解釋,正是有這個縱向置於車軸上的裝置,車輛在高速行進中,才能夠保持車身的穩定。《釋名》里更形容這裝置「似人屐也」。車輛上裝上了「伏兔」,就好比人穿上鞋走路。

當兔,則是位於兩個伏兔之間的,其名字便由此而來。當兔是鏈接馬車輈(鏈接馬與車負責前進與轉向的)與車軸的物件,如果直接在輈中開洞,放入車軸的話,容易造成輈的磨損斷裂,加個當兔,不僅能更加穩固,而且還能進一步起到減震的效果。

其次,馬車的車輪也有包皮革等。這就是古代的「橡膠輪胎」了,其原理也是通過增加柔軟度來增強緩衝。《漢書》曾記載:為了讓年齡大的人乘坐車輛,減少顛簸,以蒲裹輪,稱為安車蒲輪。

最後,除了材質和結構方面,古人也跟我們一樣,會在車內採取其他措施來減少路上顛簸,會在車內安置一些軟靠。古人一般會在車內鋪上較厚的褥子,再放個厚點兒的軟墊,好像彈簧床一樣,正常走很舒服,即便路途遠點,也不會擔心屁股受苦了。

可見古代雖然科技不夠發達,但在減震上也是頗有考量的,這也是我們祖先實用智慧的結晶。[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