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近視的解決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代近視的解決方法

來自網絡的圖片

古代近視的解決方法比起我們今天,除非先天原因,整體來說古代近視的可能性比我們現代要小得多,近視眼比例也只有比較小的一部分。現在我們每天抱着手機對着電腦,寫字的時候還常常埋到書里去,這都是導致近視的原因。古人本身讀書人比例就小,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實在是沒有什麼費眼睛的地方,所以古代近視的人其實不多。[1]

而讀書人們雖說沉迷之乎者也,但是本身古人用的毛筆就需要抬手立筆,現在我們埋頭寫字的姿勢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距離紙比較遠,可以保護眼睛;至於手機電腦等萬惡之源也不存在,除非是每天挑燈夜讀過度用眼,也不至於近視。因此,古代的近視眼多見於頭懸樑錐刺股的文人們。

比如說,宋代的大文豪歐陽修就是個近視眼,宋代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也就是歐陽修已經瞎到只能讓人幫他念的程度了,估計算近視度數的話得800°度起。不過大文豪畢竟是大文豪,幫他念書也是榮幸之至,聽書也要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還有杜甫和王安石都寫過「老年花似霧中看」的詩句,感慨自己年老之後視力日漸下降,這裡面可能既有近視的鍋,也有老花的鍋。還有陸游的「少年讀書目力耗,老怯燈光睡常早。」一句,向我們形象展示了年輕時不愛護眼睛到老的後悔悲傷。

還有清代著名的文人紀曉嵐,史書記載他「貌寢短視」,也就是長得一般還近視,可見命運為他打開了文學的窗戶,順手關上並釘死了其他的門。

還有雍正也是個大近視。不過明清時代已經有了眼鏡,所以這幫人的生活體驗比前面幾位唐宋的文人好要一些,雍正作為一國之君,更是傾舉國之力找大師工匠為他打造眼鏡,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就造了35副,平均下來一年五副,比女孩子換包包還要勤快。

在沒有激光手術的古代,實際上能夠拯救近視眼的只有眼鏡,眼鏡也是從明朝開始有的,明《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就有戴着眼鏡的人。那麼,明清前沒有眼鏡怎麼辦呢?除了像歐陽修那樣直接盲人操作找人念書以外,還可以選擇中醫的一些方法,比如覆盆子等藥材在中醫中被認為可以明目;還有針灸也是古代人會選擇的治療眼疾的方法

如果不能治療,還可以改變外部條件讓自己看清一些,比如讀書的時候可以使用放大鏡,清代《除餘眾考》中記錄:「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牘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則見。」也就是說,字小看不清怎麼辦?用水滴當做放大鏡,就能看見了,可見古人也是很機智的。而且古代的書本身印刷技術限制,字就比較大,也減少了近視眼的麻煩。

如果燈光比較好,也會對近視眼更加友好,古代有一種枸杞燈,大概就是現在的高端護眼led,《志雅堂雜鈔》中有這種燈的記載:「枸杞子,可以榨油點燈,觀書益目。」,這種燈看書的話對眼睛會比較好,可以預防近視加深。

因此,古代大部分人不會被近視困擾,讀書人們與書為伴,相對容易近視;在眼鏡出現之前,機智的文人們有各種方法讓自己繼續學習,秉承終身學習的高端理論;而眼鏡出現之後,雖然價格不便宜,但是讀書很多的人不少都做官,還是能買得起一副眼鏡,拯救自己的朦朧世界的。[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