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的臘祭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臘八節

古代的臘祭介紹在古代從先秦時期到漢朝時期十分盛行祭祀,在先秦時代,人們在辛辛苦苦努力一年之中的末尾階段,即臘月上旬中選擇一天作為祭祀天神的活動,以感謝大自然對自己的恩賜,因此這一個禮儀祭祀活動稱之為「臘祭」。[1]

大約在先秦時期或者更早一些時候,人們在每年的最後一個月里,要去打獵,然後用打來的獵物祭祀百神、祖先,一開始這個日子不固定哪一天,隨便定在臘月的哪一天裡,這一天就叫「臘祭」。到了漢代,「臘祭」這個日子被定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並且在這一天裡民間要舉行驅儺除疫,也叫驅儺日。

在《禮記》里記載了臘祭是用來祭祀祖先和"五祀"的,它是年終的一次祭神大典,五祀是五個家居的小神,包括門神、戶神、井神、灶神以及中溜神等。到隋唐以後,灶神就從臘祭中分離出來,演變成小年的一個專祭。


最早的時候叫"蜡祭",後來到了漢代以後,"蜡祭"和"臘祭"就合成為一個節日,到南北朝時期,民間相傳"臘祭"有八神,即:先嗇神、司嗇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昆蟲神。為此臘祭被固定在臘月初八日,《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

詩經》中描寫在臘祭到來之前,人們要釀酒、生火、用煙熏走老鼠、清掃垃圾準備臘祭,到臘祭時,人們又"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春秋時期的子貢曾對「臘祭」描述道:"一國之人皆若狂。"那時候的「臘祭」就是農曆新年,這種「臘祭」年俗,到東漢時仍有遺留。

先秦

早在《周禮》、《周易》中已有關於「肉甫」和「腊味」的記載。「臘」的本義是「干肉」。歲末這個月的天氣最適合風乾製作腊味,因此這個月有臘月、臘冬等別稱。臘月在歲末,處在新舊交替時段,在古時是歲終大祭的月份。「臘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歲末舉行的祭祀稱為「臘祭」。

漢代

到漢代時,「臘祭」中加入了「驅儺」的活動,以此祛除邪氣。這時「臘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如《說文解字》中解釋「臘」字:「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有說法指,「臘」是「獵」的通假字,「臘祭」亦為「獵祭」,「臘祭」是指獵取禽獸祭祀先祖的意思。如漢代應劭的作品《風俗通義》說:「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說法認為,「臘」是指新舊交接,如《風俗通·禮典》說:「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漢代時,臘祭的具體日子是冬至之後第三個戌日。

南朝

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歲末臘月祭祀的習俗,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歲末臘月的「臘祭」與後世流行的佛教「臘八節」在節日名稱上同有「臘」字,但節日內涵不同。在這天並不喝臘八粥。

南朝時,據《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這時流行的是臘日相當於今天的臘八節。

臘八粥在《夢梁錄》記載,在南宋,臘月不只有初八的「臘八粥」,還有二十五日的「人口粥」,古人認為用「赤豆和糜熬成粥,能辟瘟疫去邪氣,所以臘八粥一直延續至今。[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