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曲水流觴的玩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曲水流觴

來自網絡的圖片

古代曲水流觴的玩法曲水流觴」是上巳節中派生出來的一種習俗。那時,人們在舉行祓楔儀式後,大家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彼此相樂,故稱為「曲水流觴」。[1]

觴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製,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於水中。也有陶製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這種遊戲,自古有之,古「逸詩」云:「羽觴隨波泛」。漢也有「引流引觴,遞成曲水」之說。後來逐漸成為上已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王羲之這次蘭亭聚會,雖也舉行修禊祭祀儀式,但主要進行了「曲水流觴」活動,突出了詠詩論文,飲酒賞景,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紹興,「曲水流觴」這種飲酒詠詩的雅俗歷經千年,卻一直盛傳不衰。

「曲水流觴」這項活動在後期是一些文人們的活動。其實就是在院子裡挖一條小河,然後讓僕人在河的上游將酒杯漂浮在河面上,當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時,那位就要去作一首詩。如果作不出的話就要去喝酒。

曲水流觴典故出處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晉代貴族、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位全國軍政高官,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這一儒風雅俗,一直留傳至今。

當時,王羲之等在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後,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並飲酒。據史載,在這次遊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為「書聖」。而《蘭亭集序》也被稱為「禊帖(tiè)」。

有詩:

1、蘭亭曲水擅風流。移宴向清秋。

2、流觴元已奚所因,更指三日為良辰。山陰坐上皆豪逸,長安水邊多麗人。

3、碧池萍嫩柳垂波,綺席絲鏞舞翠娥。為報會稽亭上客,永和應不勝元和。

4、蘭亭絲竹。高會群賢,其人如玉。曲水流觴,燈前細雨,檐花蔌蔌。[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