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二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口不二價》[ kǒu bù èr jià ]指賣物者不說兩種價錢。
- 【近義詞】說一不二 、言而有信 、一言為定
- 【反義詞】出爾反爾 、言而無信
- 【造句】計劃經濟時代,商店賣東西是口不二價、愛理不理,現在超市購物,價格好商量,款式任你挑,變化真是太大了。
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逸民傳·韓康》:「常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
成語故事
在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韓康,字伯休,是京城霸陵人。這個人很低調,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不喜歡結交朋友。韓康常年遊走於名山大川中採集草藥,然後拿到長安集市上叫賣,賺點錢補貼家用,他賣藥不讓還價,愛買不買。而且三十多年藥材的價格也是不變。
有一次,一個女子向韓康買藥,韓康堅持價格不改變。女子發火道:「你莫非就是韓伯休?才不讓還價!」韓康天長嘆一聲說:「我本來想要逃避現實,(不料)今日連小女子都知道我韓伯休,我何必再賣藥!」於是(收拾行囊)逃入霸陵山中隱居去了。
朝廷得知此事,一連幾次派人進山尋訪,徵召韓康出來做官,韓康死活不肯。後來,漢桓帝親自準備了一份厚禮,派專員駕着駟馬高車,去聘請他。當使者捧着聖旨來到山中草廬時,韓康身不由己,假裝答應出山。但是他堅持不乘官車,自己駕着一輛破牛車,天不亮就先於使者起程。到了一個驛亭,正逢亭長因奉命為朝廷命官韓征君修路架橋,向民間徵召壯丁牲口。亭長見韓康布衣方巾,駕牛車而來,不認識他,以為是鄉村野老,不召自來,便命手下搶他的牛。
韓康也不動聲色,卸車繳牛。一會兒,使者大車接踵而至,才知道老頭就是韓征君,亭長嚇得面如土色。使者請示韓康,要斬殺亭長。韓康淡然道:「牛是我自己交給他的,亭長有什麼罪過呢?」使者才停止。韓康乘機在進京途中逃跑(進入深山老林),憑藉高壽無疾死去。而 『韓康買藥,言不二價』也因此成了典故。[1]
典故
嘴裡不說兩種價錢。指做買賣時定價說一不二,沒有虛頭。《後漢書.韓康傳》:「〔韓康〕常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亦作「言無二價」。《鏡花緣》一一回:「況敝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七二回:「別的東西有個要價還價,這個紙是言無二價的,五分銀子一張。」
主謂 出賣商品的價錢實在,不討價還價。也用以泛指話一說出口就不再改變了。《後漢書·韓康傳》:「常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三十餘年。」△用於表達商品交換或話語說一不二的定論。[2]
詞語分解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二價的解釋 亦作「 二賈 」。.不同的價格。《漢書·王莽傳上》:「市無二賈,官無獄訟。」 顏師古 註:「賈,音價。」《後漢書·逸民傳·韓康》:「常採藥名山,賣於 長安 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討價與還價。 漢[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