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受持五戒的利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受持五戒的利益
圖片來自搜狐網

受持五戒的利益,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從而不去侵犯別人

原文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濕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而且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漁網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於《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是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悲;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慾而傷害生命,至於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於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污吏的貪污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渾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如離邪淫,亦有如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嘆。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誇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淨財沽酒而飲,無損於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佛門五戒,與我國五常之義相近。五常者,仁義禮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亂殺近於仁,不偷盜近於義,不邪淫近於禮,不妄語近於信,而不飲酒理智清醒,則近於智。儒家以五常為做人的標準,佛門以五戒為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 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  五戒的意義   

五戒雖然分別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從而不去侵犯別人。一般人總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因此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占、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姦、嫖妓、拐騙、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偽證、恐嚇,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煙酒等,是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   

有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就不會有犯戒的擔憂。事實上,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罪過較小,還是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懺悔,罪過加重,因此沉淪三塗惡道。所以,寧可受戒而犯戒悔過,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為受戒才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就永無成佛的可能。何況不受戒,並不代表做錯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難逃因果業報。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個人受持五戒,會有無盡的利益。《灌頂經》卷三說:我們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護佑。《月燈三昧經》卷六記載,持戒清淨者能獲得十種利益: 1滿足一切智,2如佛所學而學,3智者不毀,4不退誓願,5 安住於行,6棄捨生死,7慕樂涅藥,8得無纏心,9得勝三昧,10不乏信財。    此外,如果我們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嘆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現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將來可以免墮三塗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裡播了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隨分受持。如《十住心論》卷二引《大智度論》說:『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於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進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甚至進一步受持八關齋戒、菩薩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決定勝果,乃至大乘佛果。[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