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發淮安 楊士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發淮安
圖片來自搜狐網

發淮安是一首七言絕句,該詩描寫淮安水鄉的一個生活小景:充滿生機的湖面,年輕美麗的采菱女,紅、青、白的水上生物,還有碧綠的湖水,清新可喜,天趣盎然。

原文

楊士奇〔明代〕

岸蓼疏紅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雙鬟短袖慚人見,背立船頭自采菱

譯文

岸邊的蓼草淡紅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開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雙鬟穿着短袖羞於見人,背着身子立在船頭自顧采菱。

創作背景

  楊士奇在明朝是個從建文至正統的四朝元老,這一時期政局比較穩定安寧,他的詩歌也多謳歌太平,風格簡淡和易,平正安閒,這首小詩即是這一時期楊詩的代表作之一。

簡析

  《發淮安》是一首七言絕句,該詩描寫淮安水鄉的一個生活小景:充滿生機的湖面,年輕美麗的采菱女,紅、青、白的水上生物,還有碧綠的湖水,清新可喜,天趣盎然。整首詩活潑、 自然、歡快,宛如一段流暢、清亮的鄉間小唱,風格一如水鄉之水,閒雅清淡、物我交融,寫來頗見情韻。

賞析

  楊士奇的這首詩,是一幅湖上風俗畫。

  詩歌的前兩句選擇水鄉特有的蓼荇這些植物,白描而繪其色「疏紅」 「青」 「花白」、狀其形「小如萍」,寥寥幾筆,生動、形象,而又簡煉,樸素、自然。水鄉的景色美不勝數,但作者卻只抓住幾種色彩對比鮮明的水鄉植物點染水鄉的氣氛,雖然沒有精工描繪景物和渾然的風土人情,但以強烈的視覺對比效果鋪展出一幅生機勃勃而又寧靜悠遠的淮安水鄉的景色。景幽心亦靜,轉而由景過渡到了對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兩句由景及人,自靜而動,為水鄉圖增添了生氣。水上駛來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頭上梳着兩個環形的髮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對着詩人在船頭采菱。這是詩人見到的實情,但一經攝入了藝術的鏡頭,便具有了詩情畫意。詩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發聯想,說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讓人見到自己的臉,故背轉身子,藉以掩飾羞澀之態。「慚」字、「自」字,皆從「背」字生髮,既刻畫出水鄉女子惹人羨愛的神態,又很富有情味,把觀景的詩人與采菱女這兩個不相干之人寫成一個欲見而招呼,一個因羞而自避,從而使人物立於紙上。一個「背」字節省了多少筆墨,卻留下充分想象的餘地,再多的正面描寫也無法達到這一效果。詩人選取這一角度來寫,實具匠心。

  全詩表現水鄉的寧靜和平,風格也一如水鄉之水,閒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選擇得當,寫來頗見情韻。

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