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發聲器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發聲器官,即phonatory organ。它包括喉頭、聲帶。喉頭是一個精巧的小室,位於頸前正中部,由軟骨、韌帶等肌肉組成。

發聲器官

語音是由聲音器官發出,聲音器官及其活動決定語音的區別。

人體的發音器官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動力區聲源區 調音區

1.動力區—— 肺 、橫膈膜、氣管
肺是呼吸氣流的活動風扇,呼吸的氣流是語音的動力。肺部呼出的氣流,通過支氣管 器官到達喉頭,作用於聲帶、咽腔、口腔 、鼻腔等發音器官。

2.聲源區——聲帶
聲帶位於喉頭的中間,是兩片富有彈性的帶狀薄膜。兩片聲帶之間的空隙叫聲門,肌肉的收縮,杓狀軟骨活動起來可使聲帶拉長或縮短,使聲門打開或關閉,從肺中出來的氣流通過聲門發出機械波,控制聲帶長短可以發出波長不同的機械波來。

3.調音區————口腔、鼻腔咽腔
口腔(包括唇、齒和舌頭)後面是咽腔,咽頭上通口腔、鼻腔,下接喉頭。口腔和鼻腔靠軟齶和小舌分開。軟齶和小舌上升時鼻腔關閉,口腔暢通,這是發出的聲在口腔中共鳴,叫口音。軟齶和小舌下垂,口腔成阻,氣流只能從鼻腔中發出,這是發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鳴,叫做鼻音。如果口腔沒有阻礙,氣流從口腔和鼻腔同時呼出,發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同時產生共鳴,叫鼻化音(也叫半鼻音或口鼻音)。[1]

聲學

聲學是指研究聲波的產生、傳播、接收和效應的科學。聲學是物理學中最早深入研究的分支學科之一,隨着19 世紀無線電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聲波的產生、傳輸、接收和測量技術都有了飛躍發展,由此聲學從古老的經典聲學進人了近代聲學的發展時期。近代聲學的滲透性極強,聲學與許多其他學科(如物理、化學、材料、生命、地學、環境等)、工程技術(如機械、建築、電子、通訊等)及藝術領域相交叉,在這些領域發揮了重要又獨特的作用,並進一步發展了相應的理論和技術,從而逐步形成為獨立的聲學分支,如物理聲學、非線性聲學、量子聲學、分子聲學、超聲學、光聲學、電聲學、建築聲學、環境聲學、語言聲學、生物聲學、水聲學、大氣聲學、地聲學、生理聲學、心理聲學、音樂聲學及聲化學等,所以現在聲學已不僅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同時又是一門藝術。 

就該詞的本義,系指任何與聽覺有關的事物。但依通常所用,其一系指物理學中關於聲音的屬性、產生和傳播的分支學科;其二系指建築物適合清晰地聽講話、聽音樂的質量。

聲音由物體(比如樂器)的振動而產生,通過空氣傳播到耳鼓,耳鼓也產生同率振動。聲音的高低(pitch)取決於物體振動的速度。物體振動快就產生「高音」,振動慢就產生「低音」。物體每秒鐘的振動速率,叫做聲音的「頻率」

聲音的響度(loudness)取決于振動的「振幅」。比如,用力地用琴弓拉一根小提琴弦時,這根弦就大距離地向左右兩邊擺動,由此產生強振動,發出一個響亮的聲音;而輕輕地用琴弓拉一根弦時,這根弦僅僅小距離左右擺動,產生的振動弱而發出一個輕柔的聲音。

較小的樂器產生的振動較快,較大的樂器產生的振動較慢。如雙簧管的發音比它同類的大管要高。同樣的道理,小提琴的發音比大提琴高;按指的發音比空弦音高;小男孩的嗓音比成年男子的嗓音高等等。制約音高的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振動體的質量和張力。總的說,較細的小提琴弦比較粗的振動快,發音也高;一根弦的發音會隨着弦軸擰緊而音升高。

不同的樂器和人聲會發出各種音質(quality)不同的聲音,這是因為幾乎所有的振動都是複合的。如一根正在發音的小提琴弦不僅全長振動,各分段同時也在振動,根據分段各自不同的長度發音。這些分段振動發出的音不易用聽覺辨別出來,然而這些音都納入了整體音響效果。泛音列中的任何一個音(如G,D或B)的泛音的數目都是隨八度連續升高而倍增。泛音的級數還可說明各泛音的頻率與基音頻率的比率。如大字組「G」的頻率是每秒鐘振動96次,高音譜表上的「B」(第五泛音)的振動次數是5×96=480,即每秒鐘振動480次。

儘管這些泛音通常可以從複合音中聽到,但在某些樂器上,一些泛音可分別獲得。用特定的吹奏方法,一件銅管樂器可以發出其他泛音而不是第一泛音,或者說基音。用手指輕觸一條弦的二分之一處,然後用弓拉弦,就會發出有特殊的清脆音色的第二泛音;在弦長的三分之一處觸弦,同樣會發出第三泛音等。(在弦樂譜上泛音以音符上方的「o」記號標記。自然泛音「natural harmonics」是從空弦上發出的泛音;人工泛音「artificial harmonics」是從加了按指的弦上發出。)

聲音的傳播(transmission of sound)通常通過空氣。一條弦、一個鼓面或聲帶等的振動使附近的空氣粒子產生同樣的振動,這些粒子把振動又傳遞到其他粒子,這樣連續傳遞直到最初的能漸漸耗盡。壓力向鄰近空氣傳播的過程產生我們所說的聲波(sound waves)。聲波與水運動產生的水波不同,聲波沒有朝前的運動,只是空氣粒子振動並產生鬆緊交替的壓力,依次傳遞到人或動物的耳鼓產生相同的影響(也就是振動),引起我們主觀的「聲音」效果。

判斷不同的音高或音程,人的聽覺遵守-條叫做「韋伯-費希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的感覺法則。這條定律闡明:感覺的增加量和刺激的比率相等。音高的八度感覺是一個2:1的頻率比。對聲音響度的判斷有兩個「極限點」:聽覺閥和痛覺閥。如果聲音強度在聽覺閥的極限點認為是1,聲音強度在痛覺閥的極限點就是1兆。按照韋伯-費希納定律,聲學家使用的響度級是對數,基於10:1的強度比率,這就是我們知道的1貝(bel)。響度的感覺範圍被分成12個大單位,1貝的增加量又分成10個稱作分貝(decibel)的較小增加量,即1貝=10分貝。1分貝的響度差別對我們的中聲區聽覺來說大約是人耳可感覺到的最小變化量。

當我們同時聽兩個振動頻率相近的音時,它們的振動必然在固定的音程中以重合形式出現,在感覺上音響彼此互相加強,這樣一次稱為一個振差(beat)。鋼琴調音師在調整某一弦的音高與另一弦一致的過程中,會聽到振差在頻率中減少,直到隨正確的調音逐漸消失。當振差的速率超過每秒鐘20次,就會聽到一個輕聲的低音。

當我們同時聽兩個很響的音時,會產生第三個音,即合成音或引發音(combination tone,resultant tone)。這個低音相當於兩個音振動數的差,叫差音(difference tone)。還可以產生第四個音(一個弱而高的合成音),它相當於兩個音振動數的和,叫加成音(summation tone)。

同光線可以反射一樣,亦有聲反射(reflection of sound),比如我們都聽到過的回聲。同理,如果有阻礙物擋住了聲振動的通行會產生聲影(sound shadows)。然而不同於光振動,聲振動傾向於圍繞阻礙物「衍射」(diffract),並且不是任何固體都能產生一個完全的聲影。大多數固體都程度不等地傳遞聲振動,而只有少數固體(如玻璃)傳遞光振動。

共鳴(resonance)一詞指一物體對一個特定音的響應,即這一物體由於那個音而振動。如果把兩個調音相同的音叉放置在彼此靠近的地方,其中一個發聲,另一個會產生和應振動,亦發出這個音。這時首先發音的音叉就是聲音發生器(generator),隨後和振的音叉就是共鳴器(resonator)。我們經常會發現教堂的某一窗戶對管風琴的某個音產生反應,產生振動;房間裡的某一金屬或玻璃物體對特定的人聲或樂器聲也會產生類似的響應。

從共鳴這個詞的嚴格科學意義說,這一現象是真正的共鳴(「再發聲」)。這一詞還有不太嚴格的用法。它有時指地板、牆壁及大廳頂棚對演奏或演唱的任何音而不局限於某個音的響應。一個大廳共鳴過分或是吸音過強(「太干」)都會使表演者和觀眾有不適感(一個有回聲的大廳常被描述為「共鳴過分」,其實在單純的聲音反射和和應振動的增強之間有明確的區別)。混響時間應以聲音每次減弱60分貝為限(原始輻射強度的百萬分之一)。

牆壁和頂棚的製造材料應是既迴響不過分又吸音不太強。聲學工程師已經研究出建築材料的吸音的綜合效能係數,但是吸音能力難得在音高的整體幅面統一貫穿進行。只有木頭或某些聲學材料對整個頻率範圍有基本均等的吸音能力。放大器和揚聲器可以用來(如今經常這樣使用)克服建築物原初設計不完善所帶來的問題。大多數現代大廳建築都可以進行電子「調音」,並備

有活動面板、活動天棚和混響室可適應任何類型正在演出的音樂。

聲學是研究媒質中聲波的產生、傳播、接收、性質及其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的科學。

聲學是經典物理學中歷史最悠久而當前仍在前沿的一個分支學科。因而它既古老而又頗具年輕活力。

聲學是物理學中很早就得到發展的學科。聲音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直觀的現象,它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無論是中國還是古代希臘,對聲音、特別是在音律方面都有相當的研究。我國在3400多年以前的商代對樂器的製造和樂律學就已有豐富的知識,以後在聲音的產生、傳播、樂器製造、樂律學以及建築和生產技術中聲學效應的應用等方面,都有許多豐富的經驗總結和卓越的發現和發明。國外對聲的研究亦開始得很早,早在公元前500年,畢達哥拉斯就研究了音階與和聲問題,而對聲學的系統研究則始於17世紀初伽利略對單擺周期和物體振動的研究。17世紀牛頓力學形成,把聲學現象和機械運動統一起來,促進了聲學的發展。聲學的基本理論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相當完善,當時許多優秀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都對它作出過卓越的貢獻。1877年英國物理學家瑞利(Lord John William Rayleigh,1842~1919)發表巨著《聲學原理》集其大成,使聲學成為物理學中一門嚴謹的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並由此拉開了現代聲學的序幕。

聲學又是當前物理學中最活躍的學科之一。聲學日益密切地同聲多種領域的現代科學技術緊密聯繫,形成眾多的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從最早形成的建築聲學、電聲學直到目前仍在「定型」的「分子——量子聲學」、「等離子體聲學」和「地聲學」等等,目前已超過20個,並且還有新的分支在不斷產生。其中不僅涉及包括生命科學在內的幾乎所有主要的基礎自然科學,還在相當程度上涉及若干人文科學。這種廣泛性在物理學的其它學科中,甚至在整個自然科學中也是不多見的。

在發展初期,聲學原是為聽覺服務的。理論上,聲學研究聲的產生、傳播和接收;應用上,聲學研究如何獲得悅耳的音響效果,如何避免妨礙健康和影響工作的噪聲,如何提高樂器和電聲儀器的音質等等。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聲波的很多特性和作用,有的對聽覺有影響,有的雖然對聽覺並無影響,但對科學研究和生產技術卻很重要,例如,利用聲的傳播特性來研究媒質的微觀結構,利用聲的作用來促進化學反應等等。因此,在近代聲學中,一方面為聽覺服務的研究和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開展了許多有關物理、化學、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和應用。聲的概念不再局限在聽覺範圍以內,聲振動和聲波有更廣泛的含義,幾乎就是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同義詞了。

自然界中,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簡單的機械運動到複雜的生命運動,從工程技術到醫學、生物學,從衣食住行到語言、音樂、藝術,都是現代聲學研究和應用的領域。

特點

①大部分基礎理論已比較成熟,這部分理論在經典聲學中已有比較充分的發展。

②有些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理論,或基礎理論在不同實際範圍內的應用問題研究得較多;

聲波

在氣體和液體中只有縱波(質點振動的方向與聲波傳播方向相同,見圖3)。在固體中除了縱波以外,還可能有橫波(質點振動的方向與聲波傳播的方向垂直),有時還有縱橫波。 聲波場中質點每秒振動的周數稱為頻率,單位為赫(Hz)。現代聲學研究的頻率範圍為 ~Hz,在空氣中可聽聲的波長(聲速除以頻率)為17mm~17m,在固體中,聲波波長的範圍則為~m,比電磁波的波長範圍至少大一千倍。聲學頻率範圍大致劃分。

聲波的傳播速度公式中E是媒質的彈性模量,單位為帕(Pa),ρ是媒質密度,單位為。氣體中E=γp,p是壓力,單位是Pa。聲在媒質中傳播有損耗時,E為複數(虛數部分代表損耗),с也是複數,其實數部分代表傳播速度,虛數部分則與衰減常數(每單位距離強度或幅度的衰減)有關,測量後者可求得媒質中的損耗。聲波的傳播與媒質的彈性模量、密度、內耗以及形狀大小(產生折射、反射、衍射等)有關。測量聲波傳播的特性可以研究媒質的力學性質和幾何性質,聲學之所以發展成擁有眾多分支並且與許多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有密切關係的學科,原因就在於此。

聲行波強度用單位面積內傳播的功率(以W/m2為單位)表示,但是在聲學測量中功率不易直接測量得,所以常用易於測量的聲壓表示。在聲學中常見的聲強範圍或聲壓範圍非常大,所以一般用對數表示,稱聲強級或聲壓級,單位是分貝(dB)。先選一個基準值,一個強度等於其基準值10000倍的聲,聲強級稱40dB,強度1000000倍的聲則強度級為60dB。聲強I與聲壓p的關係式中,Zc是媒質的聲特性阻抗,Zc=ρс。聲壓增加10倍,聲強則增加100倍,分貝數增加20。所以聲壓為其基準值的100倍時,聲壓級是40dB。在使用聲強級或聲壓級時,基準值必須說明。在空氣中,ρс=400,聲強的基準值常取為10-6W/m2,與這個聲強相當的聲壓基準值為20μPa(即2×10-5N/m2),這大約是人耳在1000Hz所能聽到的最低值。這時聲強級與聲壓級相等(0dB)(這是在空氣中,並選擇了適當的基準值情況下)。

生理聲學

生理聲學是聲學的分支,主要研究聲音在人和動物引起的聽覺過程、機理和特性,也包括人和動物的發聲。當氣流從氣管呼出時,呈一定張力的聲帶便可振動而發聲,稱嗓音。嗓音是多諧的,其基頻的高低取決於聲帶的長短和張力,聲音的強度則取決於氣流的大小和速度。說話時基頻範圍約為100到300赫茲。男聲較低,女聲和童聲較高。  

生物聲學是研究能發聲和有聽覺動物的發聲機制、聲信號特徵,聲接收、加工和識別,動物聲通信

聲道

與動物聲納系統以及各種動物的聲行為等的生物物理學分支學科。廣義的生物聲學還涉及生物組織的聲學特徵、聲對生物組織的效應、超聲診斷的理論與應用等內容。動物的聲通信,特別是動物聲納系統,是生物聲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動物聲通信,乃至人類的語言,是比其他信息通道(如光、電、化學等)更加優越的交際方式。這是由於聲音傳遞距離較遠,聲音受障礙物干擾較小的緣故。 生理聲學是聲學和生理學的邊緣學科,它主要研究聲音在人和動物引起的聽覺過程、機理和特性,也包括人和動物的發聲。當氣流從氣管呼出時,呈一定張力的聲帶便可振動而發聲,稱嗓音。嗓音是多諧的,其基頻的高低取決於聲帶的長短和張力,聲音的強度則取決於氣流的大小和速度。說話時基頻範圍約為100到300赫茲。男聲較低,女聲和童聲較高。

心理聲學是研究聲音和它引起的聽覺之間關係的一門邊緣學科。它既是聲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心理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很多聽覺效果, 決定於人有兩隻耳朵。聲源定位的主要因素為兩耳的時間差和強度差(見生理聲學)。由於頭部、耳廓、外耳道等的共振、反射作用,使聽到的聲音頻譜受到調製。來自右邊的聲音先到達右耳,強度也比左耳收到的強。聲源方向常通過頭的轉動確定。心理聲學本可包括言語和音樂這樣說話與傾聽一些複合聲和它們的知覺。這些可見語言聲學、音樂聲學等條,本條只限於較基礎和簡單的心理聲學現象,即①剛剛能引起聽覺的聲音──聽閾;②聲音的強度、頻率、頻譜和時長這些參量所決定的聲音的主觀屬性──響度、音調、音色和音長;③某些和複合聲音有關的特殊的心理聲學效應──餘音、掩蔽、非線性、雙耳效應。

腔體共鳴是指發聲器官的震動,腔體即發聲器官,共鳴即震動。擁有震動之後,發聲器官才能發出聲音,如此被稱為腔體共鳴。

腔體共鳴分為兩大區域:發音區和調音區。

發音區: 發音區是指聲音發出來的地方,人體能發音的腔體有喉腔和咽腔兩大腔體。

調音區: 調音區是指無法發出聲音,只能依靠發音區傳遞震動,產生共鳴,然後調節音色的優美度或者聲音的特色,如此被稱為調音區。

頭腔共鳴 頭腔共鳴分蝶竇共鳴以及額竇共鳴,兩者不同處在於一個聲音高明亮靠後,一個聲音高明亮靠前,比如一個清脆的少女音,聲音整體十分靠前,清脆明亮,那麼就是額竇共鳴突出。再者,一個**音,聲音雖然高,但使用的是蝶竇共鳴,給人一種圓潤,整體靠後的感覺,那麼這就是蝶竇的效果。

蝶竇位置

蝶竇(sphenoidal sinus)位於蝶骨體內,左右各一,均各通過其前壁的孔開口於蝶篩隱窩。與後組篩竇一起構成後組鼻竇。蝶竇位於垂體窩前下方。

額竇(frontal sinus)位於篩竇前上方,額骨內外板之間,左右各一。竇的大小及形狀極不一致,但基本上為一三角錐體形。眶的內上角為額竇底部,骨質最薄,急性額竇炎,此處壓痛明顯。左、右額竇之間的隔常偏居一側。額竇在15歲左右才發育完全,大小、形狀個體差異很大。若發育良好,竇腔常可向周圍擴展:向內側,可越過中線與對側重疊,該側即有二竇;有時亦可一側或雙側發育極差,因此其容積亦甚懸殊,為1~4.4ml不等。竇前壁內含板障,後壁薄與腦膜及大腦額葉相鄰,有導靜脈可穿此壁通入硬膜下腔,故額竇感染可侵入顱內。竇的底壁最薄,與眶、鼻及篩前小房相鄰。額竇口位於竇底,開口於中鼻道在額隱窩者占26.2%;在篩泡者占3.8%; 在篩漏斗者占49.5%;在漏斗上隱窩者占20.5%,(國外資料以開口於額隱窩者為多)。若額竇開口在篩泡或其上方,插入導管即不易接觸竇口。額竇向下開口於篩漏斗。額竇位於額骨骨弓深部,開口於中鼻道篩漏斗處。

鼻腔共鳴

鼻腔共鳴劃分為前鼻腔和後鼻腔,分別關聯蝶竇和額竇進行共鳴。

前鼻腔感覺是聲音的焦點靠前,聲音薄而明亮,比較靈活。

後鼻腔隨着焦點向後移動,聲音越來越接近美聲。隨着焦點向後下移動聲音的位置也就越低,越渾厚,越不靈活。越沉悶。

口腔共鳴分為前後兩大部分,軟齶為後口腔,硬齶為前口腔。

基音通過聲帶附近的肌肉、軟骨和氣息的傳送,使聲波沿着硬齶向上齒背方向推送。這時,聲波隨着氣息的推送離開喉咽部分流暢向前,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動,聲音即在硬齶前部集中反射,這時兼有鼻腔打開、暢通的感覺這種共鳴使聲音明亮靠前,但過多的口腔共鳴,容易使聲音出現「白聲」。

齶為口腔上壁,可分軟齶和硬齶兩部分,硬齶是以骨質作為基礎表面覆以粘膜而成;軟齶連於硬齶之後,由肌和粘膜組成,其後緣中央有一向下垂的突起,稱為齶垂(懸雍垂)。

咽腔共鳴

咽位於鼻腔的後方,是氣體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喉位於咽的後下方,由軟骨和聲帶組成,氣體經過時可以引起聲帶振動而發聲。吞咽時會厭軟骨蓋住喉的入口處,以防止食物入喉。

咽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也可以分為上中下三部分。

(一)鼻咽部(上咽部)(nasopharynx,epipharynx)
在鼻腔的後方,顱底至軟齶游離緣水平面以上的咽部稱鼻咽,頂部略呈拱頂狀向後下呈斜面,由蝶骨體、枕骨底所構成。在頂壁與後壁交界處的淋巴組織稱增殖體或咽扁桃體、腺樣體(pharyngeal tonsil ,adenoid),鼻咽前方與後鼻孔及鼻中隔後緣相連。後壁約在相當第一、二頸椎與口咽部後壁相連續,統稱為咽後壁。鼻咽的左右兩側下鼻甲後端約1cm處有一漏斗狀開口為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 orifices of tympanopharyngeal tube),此口的前、上、後緣有由咽鼓管軟骨末端形成的唇狀隆起稱咽鼓管隆突,亦稱咽鼓管圓枕(torus tubalis)。在咽鼓管隆突後上方有一深窩稱咽陷窩(pharyngeal recess),是鼻咽癌好發部位,其上距顱底破裂孔僅約1cm故鼻咽惡性腫瘤常可循此進入顱內。咽鼓管咽口周圍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稱咽鼓管扁桃體(tubal tonsil)。

(二)口咽部(oropharynx)中部
為軟齶游離緣平面至會厭上緣部分,後壁相當於第三頸椎的前面,粘膜上有散在的淋巴濾泡(lymphoid follicles),前方借咽峽(faucial isthmus)與口腔相通,向下連通喉咽部。

咽峽系懸雍垂和軟齶的游離緣、兩側由舌齶弓及咽齶弓、下由舌背構成。舌齶弓(咽前柱)(palatoglossal pillar)和咽齶弓(咽後柱)(palatopharyngeal pillar)間的深窩稱扁桃體窩,內有齶扁桃體(palatine tonsil)。咽峽的前下部為舌根,上有舌扁桃體(lingual tonsil)。在咽齶弓的後方,有縱行束狀淋巴組織稱咽側索(lateral pharyngeal bands)

(三)喉咽部(下咽部)(hypopharynx)
自會厭軟骨上緣以下部分,下止於環狀軟骨下緣平面,連通食管,該處有環咽肌環繞,前方為喉,兩側杓會厭皺襞的外下方各有一深窩為梨狀窩(pyriform sinus),此窩前壁粘膜下有喉上神經內支經此入喉。兩梨狀窩之間,環狀軟骨板後方有環後隙(postcricoid space)與食管入口相通,當吞咽時梨狀窩呈漏斗形張開,食物經環後隙入食管。在舌根與會厭軟骨之間的正中有舌會厭韌帶相連繫。韌帶兩側為會厭谷(vallecula epiglottica),常為異物存留的部位。

咽腔共鳴聲音要比正常說話的聲音高出一倍,越是靠上的咽腔,聲音就越高。當然,咽腔的聲音也是十分難聽的音色,像「英雄聯盟」里的邪惡小法師,用的就是咽腔發聲,還有戲腔也是一種咽腔的用法,這裡區分男性咽腔和女性咽腔。

男性咽腔等於太監音色,可以把這種音色稱為魅音,意思就是邪惡,恐怖的聲音。

女性咽腔和男性咽腔不同,她們的咽腔音色非常高,能達到1000HZ以上,能模仿出水壺燒開的聲音,而且喉咽音色和本質音色差距不是特別大,不像男性那麼大的變化。[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