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發冠卷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發冠卷尾

中文學名:發冠卷尾
拉丁學名:Dicrurus hottentottus
別 稱:卷尾燕、山黎雞、黑鐵練甲、大魚尾燕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卷尾科
屬:卷尾屬
種: 發冠卷尾
亞   種: 1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66
英文名稱: Hair-crested Drongo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發冠卷尾[1](學名:Dicrurus hottentottus)是中型鳥類,體長28-35厘米。通體絨黑色綴藍綠色金屬光澤,額部具髮絲狀羽冠,外側尾羽末端向上捲曲。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溝谷地帶,多在常綠闊葉林、次生林或人工松林中活動。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主要在樹冠層活動和覓食,樹棲性。主要以金龜甲、金花蟲、蝗蟲、蚱蜢、竹節蟲、椿象、瓢蟲、螞蟻、蜂、蛇、蜻蜓、蟬等各種昆蟲為食。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老撾、泰國、越南、中南半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

外形特徵

發冠卷尾雄性成鳥(繁殖羽):全身羽絨黑色,綴藍綠色金屬光澤;前額、眼先和眼後呈絨黑色毛狀羽;耳羽絨黑色;前額頂基部中央着生十多條絲髮狀冠羽,其基部約1/3處發羽具細小絲狀分支;繁殖期間,絲髮狀冠羽最長者可達112毫米,並披向後頸伸延到上背部;頭頂前部兩側羽稍延長側冠羽;頸側部羽呈披針狀,具藍紫色金屬光澤;枕、後頸、背、肩和腰純黑色,稍沾金屬光澤;尾上覆羽和尾羽純黑色,尾羽具銅綠色光澤;尾呈叉狀尾,最外側一對末端稍向外曲並向內上方捲曲;翅飛羽及翅上覆羽純黑色,具銅綠光澤。下體純黑色;頦部羽呈絨毛狀;喉部具紫藍色金屬光澤的滴狀斑;腹及尾下覆羽微具光澤。

雌性成鳥:體羽似雄鳥,但銅綠色金屬光澤不如雄鳥鮮艷;額頂基部的髮狀羽冠亦較雄鳥短小。

幼鳥:體型大小几與成鳥類似。全身羽黑褐或黑色,微沾金屬光澤;額頂基部的髮狀羽最長者22mm;翅和尾黑色,稍沾金屬光澤;最外側一對尾羽端稍外曲並上卷;翅角緣污灰白色;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下體黑色,喉、胸前端和頸側有數枚披針狀滴狀斑羽,並略具銅綠色閃光。

虹膜暗紅褐色;嘴和跗蹠黑色;爪角黑色。嘴形強健;嘴峰稍曲,先端具鈎;嘴須存在。鼻孔為垂羽懸掩。初級飛羽10枚,一般翅形長而稍尖。尾長而呈叉狀[2]

生活習性

遷徙:發冠卷尾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每年4月遷來我國繁殖,4月末5月初到達北部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在北京地區首見時間在5月中旬,經過長途旅程,遷徙到達繁殖地區。

習性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主要在樹冠層活動和覓食,樹棲性。飛行較其他卷尾快而有力,飛行姿勢亦較優雅,常常是先向上飛,在空中作短暫停留後,才快速降落到樹上,如發現空中飛行的昆蟲,立刻飛去捕食。鳴聲單調、尖厲而多變。還常見到成對相互追逐。雄鳥善鳴叫,聲音粗厲多變,鳴叫噪雜而喧鬧,成對邊飛邊叫,時而急速向上空飛行,在空中翻騰,爾後快速向低空作「燕式」滑翔。

食性:主要以金龜甲、金花蟲、蝗蟲、蚱蜢、竹節蟲、椿象、瓢蟲、螞蟻、蜂、蛇、蜻蜓、蟬等各種昆蟲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果實、種子、葉芽等植物性食物。

叫聲悅耳嘹亮的鳴聲,偶有粗啞刺耳叫聲。

棲身環境

發冠卷尾為林棲鳥類,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溝谷地帶,多在常綠闊葉林、次生林或人工松林中活動,有時也出現在林緣疏林、村落和農田附近的小塊叢林與樹上。在中國西藏東南部墨脫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熱帶林區;在貴州活動於海拔350-1100米處;在陝西見於秦嶺南坡棲於丘陵以及高山上;在河北省和北京地區,夏季營巢繁殖於西部和西北部山區,在百花山北坡,棲息在海拔700-1500米之間,活動於丘陵及山區高大樹林中。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遷到繁殖地時多數已成對,到達後不久即開始占區和出現雌雄間的追逐行為。雄鳥在此時甚活躍和善鳴叫,有時站在巢區中樹頂枝上鳴叫,有時邊飛邊叫,鳴聲粗獷而嘈雜。飛行時從棲木急速向上升入空中,而後急速翻身向下滑翔,或在空中作短暫停留,再快速滑翔向下落到原來棲木上。

5月中下旬開始築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通常營巢於高大喬木頂端枝權上,距地高3-10m,巢呈淺杯狀或盤狀,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鬚根、樹葉、細枝、松針、植物纖維、獸毛等材料構成,多數無任何內墊,少數墊有少許羽毛和獸毛。巢的大小為外徑14-16cm×16-18cm,內徑9-10cm×10-12cm,深5.57(5.0-6.5)cm,高8.36(7.0-10.0)cm。領域性甚強,其領域大小隨環境而變化。在北京西山的觀察,在海拔700-1000m處的低山山腳地帶,巢間距在1km以上;在海拔1500米山坡上的楊樹幼林林緣地區,巢間距僅300米。對進入巢區的同種或有威脅性的其他鳥類,如烏鴉、喜鵲、紅隼等,則急起驅趕,直到逐出巢區一定距離後才返回。

每窩產卵3-4枚,偶爾多至5枚,1年繁殖1窩,1天產卵1枚,卵多在每天清晨產出。卵的形狀有長卵圓形和尖卵圓形,純白色、乳白色或淡粉白色,被有橙色、赭紅色、淡紫灰色、灰褐色或淡紅色等不同顏色的斑點,尤以鈍端較密集。卵的大小為25-34.5mm×19.8-23mm,重6-8g。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6±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全身裸露,僅背部和頭頂着生有少許絨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留巢期20-24天[3]

地理分布

分布范圍:印度、中國、東南亞及大巽他群島。

分布狀況:亞種brevirostris繁殖於華中、華東及台灣;冬季北方鳥南遷越冬。指名亞種繁殖於西藏東南部及雲南西部;常見於低地及山麓林,尤其在較乾燥的地區[4]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分布
1 發冠卷尾邦蓋島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banggaiensis 分布於蘇拉威西群島東部至邦蓋島
2 發冠卷尾婆羅洲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borneensis 分布於婆羅洲
3 發冠卷尾普通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brevirostris 分布於中國陝西、山西和江蘇,緬甸,老撾,越南,中南半島,泰國
4 發冠卷尾菲律賓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cuyensis 分布於菲律賓中部和西部的塞米拉拉和庫約
5 發冠卷尾普林森島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faberi 分布於在爪哇西部的,位於雅加達灣的普林森島和其他島嶼
6 發冠卷尾歐比島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guillemardi 分布位於摩鹿加群島西部的歐比島
7 發冠卷尾指名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hottentottus 分布於印度半島,喜馬拉雅山麓,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中國西藏、雲南,柬埔寨和越南
8 發冠卷尾巴厘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jentincki 分布於爪哇東部,巴厘和爪哇海附近島嶼
9 發冠卷尾蘇拉威西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leucops 分布於蘇拉威西島周邊群島至爪哇島周圍
10 發冠卷尾巴拉望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palawanensis 分布於菲律賓醅西部的巴拉望
11 發冠卷尾蘇拉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pectoralis 分布於摩鹿加群島中西部的蘇拉島
12 發冠卷尾薩馬島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samarensis 分布於菲律賓中東部(薩馬,比利蘭海峽,萊特,卡利科安帕納翁,保和島)
13 發冠卷尾棉蘭老島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striatus 分布於菲律賓(巴西蘭島,棉蘭老島,尼帕)
14 發冠卷尾蘇祿群島亞種 Dicrurus hottentottus suluensis 分布於蘇祿群島西南部(塔威塔威,錫穆努爾和錫布圖),菲律賓和婆羅洲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部分地區種群數量較豐富,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視頻

發冠卷尾

發冠卷尾育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