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的憂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反抗的憂鬱》是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創作於1989年的長篇小說,也是貝拉·塔爾的電影《鯨魚馬戲團》的原著。
小說圍繞主人公艾斯泰爾夫人、弗勞姆夫人、年輕人瓦盧什卡等數位人物,開展了一系列碎片化的故事描述,多方面呈現了匈牙利小鎮的混亂事件:一頭巨型鯨魚被馬戲團運送到城鎮上,圍觀者各自懷揣着不同的動機和意圖。不久之後,鎮上謠言四起,有消息傳稱,馬戲團的人正默默醞釀着一個邪惡的目的,受驚的市民緊緊抓住他們能找到的任何秩序的表現形式進行批判——音樂、宇宙論、法西斯主義,等等。
《反抗的憂鬱》是一本閱讀門檻很高的書,也是一本悲觀的書,是作者對匈牙利內部革命的諷刺。但是,我們依舊能夠透過作者超現實主義的筆調和高度跳躍的敘事結構,感受到屬於拉斯洛的語言藝術之美。他那獨樹一幟的長難句,即使對匈牙利讀者來說,也是一種閱讀上的挑戰。高難度的措辭和句法經過細緻的打磨,呈現出細膩又粗糲,複雜、宏大,且富於律動的面貌。據說,翻譯他作品的英語譯者之所以獲得翻譯獎,是因為被評論家認為「發明了一種克拉斯諾霍爾卡伊式的英語」
作者簡介
拉斯洛是匈牙利著名編劇和小說家,代表作品包括《撒旦的探戈》《戰爭與戰爭》《反抗的憂鬱》等。1985年,他的處女作《撒旦探戈》在文壇備受讚譽。1987年,拉斯洛憑藉德國文化交流基金會的獎金移居柏林,並在那裡獲得了國際文學圈的關注。1993年,拉斯洛憑藉小說《反抗的憂鬱》獲得德國年度最佳文學作品獎。
1994年,拉斯洛與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合作改編的7小時史詩電影《撒旦探戈》,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90年代末與漢學家妻子結婚以後,他曾頻繁訪問蒙古、中國和日本,並於這一時期出版了《烏蘭巴托的囚犯》《戰爭與戰爭》《西王母的下凡》等經典作品。
2004年,拉斯洛獲得科蘇特獎——匈牙利最重要的文學獎。
2015年,拉斯洛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
譯者簡介:
餘澤民是旅匈作家、翻譯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特聘講課教授。翻譯匈牙利作品二十餘部,包括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撒旦探戈》《粉刺的關係》,凱爾泰斯《船夫日記》《另一個人》,馬洛伊《燭燼》《一個市民的自白》,艾斯特哈茲《赫拉巴爾之書》《一個女人》,薩博《鹿》,納達什《平行故事》,馬利亞什《垃圾日》等。著有長篇小說《紙魚缸》《狹窄的天光》,中篇小說集《匈牙利舞曲》,文化散文《咖啡館裡看歐洲》《碎歐洲》等。榮獲中山文學獎、吳承恩長篇小說獎(翻譯類),以及匈牙利政府頒發的「匈牙利文化貢獻獎」。
原文摘錄
To be wise, however, soberly to anticipate what might lie in store, was truly no easy task, for it was as if some vital yet undetectable modification had taken place in the eternally stable composition of the air, in the very remoteness of that hitherto faultless mechanism or unnamed principle—which, it is often remarked,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and of which the most imposing evidence is the sheer phenomenon of the world’s existence—which had suddenly lost some of its power, and it was because of this that the troubling knowledge of the probability of danger was in fact less unbearable than the common sense of foreboding that soon anything at all might happen and that this 『anything』—the law governing its likelihood becoming apparent in the process of disintegration—was leading to greater...
書評
《反抗的憂鬱》是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創作於1989年的長篇小說,他更為大眾熟知的作品是《撒旦的探戈》。拉斯洛的作品有點難讀,它不是情節性小說,如果要定位的話,算是後現代文學。在主打哲思、弱化情節的後現代文學中,拉斯洛本身的文本風格又格外特殊,他的篇章中有大段大段的長句、難句,來表達跳躍性的東西,這些看起來聯結薄弱的內容背後是作者思想的躍遷。
《反抗》寫了一個簡短的故事,整個故事的主體部分其實只有兩天,但這微不可查的兩天卻成了人類歷史連綿中的一個環:一個舊秩序坍塌了,一個新世界建立了。
故事是,城市裡將要來一個巡演馬戲團,馬戲團有兩點最為出名,一則是它有一條超級長的巨鯨可供觀看,二是馬戲團有個隱藏人物,外號「王子」,他有種詭奇的煽動力,且他喜歡看到一切眼之所見的東西被毀滅。於是,馬戲團停在何處,此地就會發生打砸搶動亂,動亂參與者有固定的、沉默無聲的「王子」的追隨者,也有本地混水摸魚者。
當馬戲團來到城市時,所有的信息都在透露着一股不祥徵兆,火車上莫名其妙施暴和想要施暴的男人、教堂停擺幾十年的鐘表突然發出聲音、突然連根拔起倒下的巨大楊樹和市中心廣場上聚集的沉默外鄉人等等。這一切都在暗示着往昔生活即將被打破,但那個臨界點來臨之前,大家只能被動等待。
在等待中,有和警察局長偷情的音樂校長之妻,她趁亂把握時機、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終於在騷亂後成了新一代的城市領袖;有早已厭倦世界、懼怕自己妻子的音樂校長,經此一役,淪為新秩序食物鏈的底端;有熱愛星空、不諳世事的郵遞員,想要付出一腔熱情給人世卻被關進了精神病院;有活的不如意卻趁着亂世道一躍成為城市管理層的爛酒鬼;更有作為權力象徵的指揮鎮壓騷亂,匆匆出場又匆匆離去的中校。
書中這些人物仿佛在一個巨大的磨盤上,轉來轉去,還是看不到人生的未來。
「在這個位於匈牙利大平原上的南部小城,時間和空間構成一個嚴密封閉、無人能逃的世界,既不能逃,也不可能抵抗消逝和毀滅。」
作者拉斯洛是匈牙利的良心,他自己曾說過「匈牙利的人是一樣的,人性也是一樣的。我無法相信這些舊人能建立一個新的自由的匈牙利。但我的言論引來了很多憤怒的反擊,因為所有人都相信匈牙利將成為天堂。」已故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說拉斯洛讓人想起果戈理和麥爾維爾,而果戈里正是俄羅斯悲劇敘事的源頭。
拉斯洛也在承擔着匈牙利的創痛敘事功能。
拉斯洛用他艱深難懂的句子和思想在復盤匈牙利史、甚或是人類史。他想知道「世界到底有沒有在變好。」
他著名的《撒旦探戈》發表在1989年,如今我們都知道匈牙利成了東歐劇變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這是一場時代的劇變,也是彼時人們經受的精神大創。一夜之間,天翻地覆了,接下來會怎樣?
《反抗》就是借一個馬戲團巡遊帶來騷亂的殼,來表達這種人們精神上的緊繃和不安之感,且是種集體性的對未知的恐慌不安。
當然拉斯洛著名的作品都在表達集體性的東西。《撒旦》中是小農莊的人群在走向「所謂光明未來」之前的集體冷漠和麻木,《反抗》是在一場「預先張揚的動亂」之前市民集體的壓抑、無措與慌亂。拉斯洛用大篇大篇跳躍性的內容,氤氳出這種集體性的狀態。
高興老師這般描述拉斯洛「在他看來,在那個轉折性的年份(1989年)之前匈牙利人的遭遇是軍警、懲罰、禁錮與囚籠在那之後,失落、物慾、幻滅與蒼白成為籠罩一切人的悲劇。我們也許很難找到像克勞斯瑙霍爾凱這麼悲觀失望的東歐人。」
高興老師的這段解讀,就深深契合了《反抗》中的情節和氣氛。拉斯洛作為著者是悲觀的,本書中好似有了結尾,但這個世界卻沒有一個明晰的結局,或者看不到明晰的未來。與我深愛的另一個匈牙利文學大師馬洛伊.山多爾相比較,可以看出兩個文學大家對於東歐劇變的感受落於作品中時是如此不同。
拉斯洛是反覆渲染一種集體悲觀性的氣氛,群體置於此地,群體囿於此地。雖看似有新的希望和秩序,但回頭一看,人不曾變。依作者的話語「無法相信舊人可以建起一個新匈牙利」。但馬洛伊山多爾對世界秩序崩塌與重建是這樣表達的:在書中,爆炸大火後,舊貴族珍藏的幾千本書變作碎片,漫天飛舞。這是個舊世界稀碎了的意向。家國破碎人離去。多年後,在異國小酒館相逢的是兩個匈牙利人,這不代表作者認為新世界只能走出去尋找,但這確實代表舊世界、舊秩序稀碎的一種果斷和畫下的停止符。
不同的文學大師,在面對民族創傷時有不同的表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應該都有過如此過程——
他既不帶憤怒,也不摻雜個人情緒,而是懷着些許憂傷的不解站在周圍緩慢流淌的人潮中,無論他怎麼努力都無濟於事,他無法最終理解並體察到「他親愛的朋友們」彼此之間到底想得到什麼。
他遊走,跋涉,疾奔,「既盲目,又不知疲倦」,在他的心靈里——正如他的一位摯友一針見血所說的那樣——「懷着他個人宇宙的無可救藥的美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