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烏托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反烏托邦(英語:dystopia、Cacotopia、kakotopia 或 anti-utopia;中文又稱反面烏托邦[1]、敵托邦、惡托邦、絕望鄉或廢托邦)是烏托邦(utopia)的反義語,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不好的地方」(not-good place),它是一種不得人心、令人恐懼的假想社群或社會,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反烏托邦常常表徵為反人類、極權政府、生態災難或其他社會性的災難性衰敗。這種社會出現在許多藝術作品中,特別是設定在未來的故事。反烏托邦出現在許多虛構作品的背景與設定中,常用於提醒人們注意現實世界中的有關環境、政治、經濟、宗教、心理學、道德倫理、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被人忽略,有可能導致出現反烏托邦的狀況。

語源和歷史

反烏托邦(dystopia)一詞來源自烏托邦(utopia)。它的希臘語前綴意指「壞的、不好的」。

1818年,英國哲學家、法學家和社會改革家傑里米·邊沁,使用了cacotopia(最糟政府所在的假想之地)這個詞。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記載,已知最早使用dystopia一詞,是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於1868年在英國下議院前的演講。密爾指責了政府的愛爾蘭土地政策:「稱它們為烏托邦式的或許太過褒揚,它們更應被稱作反烏托邦式(dys-topians,或caco-topians)。通常稱之為烏托邦式[2]的是某些太過美好而難以實現事情,但它們則顯得更傾向於太過糟糕而不可行」。

特徵

主要特徵包括:

  • 表面看來是公平有序、沒有貧困和紛爭的理想社會,實際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嚴和人性受到否定;
  • 肅清。領導者用宣傳對國民洗腦,統治者強行將自己的體制描述成美好,異見人士被制裁併排除在社會之外;
  • 剝奪言論自由。將所謂對社會有害的出版物沒收、焚書;
  • 社會不公。在社會承認的市民階層以下,有不被當人的貧困階級和賤民存在,事實上是貧富兩極的社會;
  • 為了根除市民社會的貧困,用社會體制將極端貧困者強制隔離或掩蓋起來;
  • 生活在社會體制內的市民階級,由體制根據血統DNA之類進行管控;
  • 生育管制。
  • 通過愚民政策,完全遮蔽以上負面資訊,或者市民階層將這些弊端視為理所當然並自然而然予以接受

一些作品中的反烏托邦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着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未來。這一類小說通常是敘述人類科技的泛濫,在表面上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但本質上掩飾着虛弱空洞的精神世界。可能的世界觀設定有:人類喪失自由、物質浪費蔓延、道德淪喪、民主受壓迫(或以另類方法製造「民主」)、階級壁壘森嚴、自殺風氣橫行等等。故事表達的方法主要是透過一些變數,如人工智能背叛人類,「野人」被帶進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類文明已變得僵化或腐化,並帶領自己走向毀滅,而主角再從中作出自我的選擇。

視頻

反烏托邦主題動畫:模範公民
未來者說 韓松 反烏托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