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誼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雙誼鎮始建於民國35年(明光鄉與打鐵鄉合稱),民國31年為明光鄉,解放初期稱雙誼鄉,1954年改稱新政鄉,1958年稱大橋公社,1984年又恢復為雙誼鄉。1992年9月撤區並鄉,將原花古鄉、新政鄉、雙誼鄉合併為雙誼鄉,2014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雙誼撤鄉建鎮,雙誼鎮近距宜賓市區17公里、宜賓縣縣城柏溪30公里,緊靠樂宜高速公路宗場出口3公里,周邊東鄰明威鄉,南界宗場鎮,西接李場鎮、隆興鄉,北毗永興鎮,屬宜賓縣東大門第一鎮。縣道雙觀和斗白兩條公路貫穿全境11個村。全鎮基層黨(總)支部35個,黨員近1000名,轄21個村委會,222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會,6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1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5萬畝,總人口3.4萬人,森林覆蓋率達60%,農產品豐富,以芽菜、油樟、苦竹、高粱尤其彰顯。[1]
簡介
雙誼鎮地貌呈現深丘為主,平壩、河谷相間地型特徵,年均氣溫160C。山明水秀,綠竹成蔭。幅員面積1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5萬畝,森林覆蓋4545.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0%,是長江上游黃沙河流域一道靚麗的天然綠色屏障。轄區礦藏資源以鐵、錫和天燃氣等為主;農產品豐富,以芽菜、油樟、苦竹、高粱尤其彰顯。轄區內建有6平方公里縣級食品工業園,現已入駐川興酒業、兆年酒業、金玉養殖、富康食品等多家企業,年創產值近5億元。糧食釀酒、油樟苦竹、肉兔畜禽、芽菜果蔬四大特色產業與城市郊區、物資集散、農村旅遊、便捷交通四大區位優勢,已初步形成宜賓市城郊經濟發展的重要構架。
自然氣候
雙誼鎮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潤。年降雨量1125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6℃-18℃,屬長江谷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兼有南亞氣候屬性。
森林覆蓋率達50%,主要為松樹、林竹、油樟。地下、地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易於採取。河流縱橫,源頭活水長年不斷,丘陵岩層以頁岩為主,該岩土內聚力強,韌性高、硬度大,是生產建築材料的優質天然原料。泥土為紫黑色,粘性適中,是釀酒用窖泥的絕佳材料。雙誼主產芽菜、高粱、水稻、玉米、紅苕、花生、油菜農作物,素有糧倉之稱。出產李子、枇杷、櫻桃、黃金梨等水果和盛產芽菜、苦筍等特色農產品。
人文
雙誼鎮綠樹成蔭、秀水環山、氣候溫潤的水土養育了3萬多勤勞樸實、善良勇敢、熱情好客的勞動人民。鎮黨委、政府紮實推進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樹立全民辦學理念,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和建立健全教育教學激勵機制,極大促進了全鎮教育水平不斷實現新的跨越,成為全縣教育系統的排頭兵。以"三優一學"、"星級農戶創評"和"三戶創評"為載體,把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融入到文明單位、文明村鎮創建活動中,取得可喜成果。目前,雙誼鎮為宜賓縣縣級文明鄉鎮,另轄區雙鳳村為縣級文明村。
雙誼是一片蘊藏着極大商機的熱土,是一塊聖潔的投資熱土,雙誼人民熱忱歡迎四方貴客來鎮投資、休閒、觀光做客。
交通通訊
隨着經濟與社會發展,全鎮已實現村村通公路,全鎮境內公路總里程已達58公里,郵電通訊事業蓬勃發展,已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經濟概況
近年來,雙誼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舉縣委"發展、團結"大旗,以"公、正、勤、廉"為核心價值取向,緊緊圍繞縣委"23466"發展戰略和縣政府總體工作部署,按照"工業強鎮、科技興鎮、產業富鎮、路通全鎮"的總體工作思路,堅持抓發展不動搖、抓民生不懈怠、抓政府自身建設不放鬆,促進了雙誼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雙誼鎮始終堅持以"發展臨港經濟、建設美好雙誼"為奮鬥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核心戰略,積極探索一條"以工帶農、以農促工"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鎮內小微企業發展迅猛,轄區小微企業已入駐16家,工業經濟已逐漸成為鎮域經濟重要支撐。2014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5億元、工業增加值3.91億元、招商引資1.02億元。
今後,雙誼鎮黨委、政府將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為契機,以建設"宜賓縣經濟強鎮"為目標,以"新興工業大鎮、現代農業強鎮、休閒養生新鎮"為支撐,突出抓好工業園區建設、新農村建設、場鎮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和安全穩定等六大重點工作,加快建設四川省釀酒原料示範區、農副產品加工示範區、產村相融示範區、特色生態旅遊示範區、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等 "五大基地",努力實現建設"美麗、繁榮、和諧"新雙誼的偉大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