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鋪的畫卷(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雙溪鋪的畫卷》是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雙溪鋪的畫卷
春節走親戚,我隨妻子來到雙溪村大壩院子,拜訪表兄妹。自從她的大姨及大姨爹過世後,故地重遊少。一晃十多年,舊貌換新顏。原先的磚瓦房改建為別墅,院壩硬化,寬敞整潔,堰塘養魚,陽台垂釣,屋旁的古黃葛樹蓊鬱蒼翠,有茂盛糧田林地菜園苗圃。巍峨獅子山下,民居星羅棋布,桃李桂圓石榴桂花等樹環繞,柏油路直通鐘鼓樓街道,沿途張燈結彩,車流行人熙攘。長江淹沒青草背碼頭,正在架設雙溪鋪大橋。三峽平湖煙波浩渺,高樓大廈盡收眼底。好一派城鄉結合的美麗風光,如一幅畫卷展現風雨故園前。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雙溪鋪,古萬州四十八景之一。至今尚存民間金錢板唱段:「鐘鼓樓好像一根筍,上面有個枇杷坪。雙溪擺出紅砂陣,金雞躲在刺芭林。野土地想把觀音堂進, 貓兒頭頂駙馬墳。」青年畫家黃龍長創作的《萬州記憶》組畫,便有濃墨重彩的《雙溪鋪》。曾屬紅砂磧下游江邊小鎮,左右兩條溪流交匯於此,有牌樓古橋和商鋪客棧,舟楫停泊,商賈雲集,牛羊交易,民風淳樸,景色怡人。妻之外婆即住隔江相望的曬網壩,外公為舵工,靠擺渡謀生。她與表妹坐帶拱形竹棚的木帆船,看船員擼槳,喊川江號子。小船悠悠,劈波斬浪,搖啊搖,劃呀劃,一會兒去雙溪鋪,一會兒回曬網壩,留下多少童年的回憶。
鍾靈毓秀,無獨有偶,著名畫家王岱佛也出生雙溪鋪。他從中央美術學院學成歸來後,因病雙耳失聰,卻更熱戀家鄉,長期堅持寫生,立足三峽,師法自然,借景造境,探尋獨特藝術感悟和藝術語言,終成蜚聲世界的實力派山水畫家。他贈送我的海內外畫展作品選輯,由錢紹武先生題名,包括《故鄉情》《神女峰下》《夏日巫峽》《巴陽峽印象》《夔門天下雄》《峽江山村夕陽中》《春到溪口》《暮歸圖》,氣勢磅礴,靜穆厚朴,韻味豐腴,令人愛不釋手,珍藏書房久遠,依然散發馨香。
表兄務農為主,閒時進城打工。表妹夫在城裡建行上班,下班自駕車回鄉村居住。表嫂、表妹則照料外孫,不時遠赴新疆重慶等地。表親日子過得舒心,我和妻子自然高興。大壩原有數十戶人家,現在雖大多入城購房,但仍未毀棄農村老屋,像表兄妹一樣,修建別墅不少。村委會也支持,助推雙亮活動,亮高質量發展成果,亮高品質生活質量。人居環境改善,農家樂多起來,又促進旅遊業。特別是春暖花開時,城郊踏青人潮湧動,老百姓能坐地生財。儘管幾近城鎮化,鄉風民俗卻難移,鄰居互幫,和諧共處。小表妹還慷慨解囊,主動宴請周圍群眾。這次招待我們的新鮮蔬菜,也是不知名農民悄放門廊。絕無偷雞摸狗的現象,更不會望人窮恨人富。
陽光和煦,賓朋滿座,觥籌交錯,我站在古黃葛樹下,凝視殘留的青石階,欲尋找過去的足跡。二十多年前,我陪女兒爬上黃葛樹玩耍,驚飛群鳥,與妻登石階,入宅慰問臥病在床的大姨,而大姨爹已年邁,雇保姆料理。夫婦勤儉,一生養育三男五女,含辛茹苦。若在天之靈有知,對兒女幸福生活,應該含笑九泉了。
俗語說得好,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強。雙溪鋪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誰是丹青妙手,誰將載入畫冊,老表後代們,再接再厲吧!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