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橋鎮(安徽省壽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雙橋鎮 |
中文名 :雙橋鎮 所屬地區:安徽省壽縣 |
雙橋鎮隸屬安徽省壽縣地處淮河南岸,距古城壽縣西南12.5公里,面積114.79平方千米(2017年),轄13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總人口47267人(2017年),集鎮人口1.9萬人,耕地面積8.4萬畝。 雙橋鎮屬典型的農業大鎮,物產豐富,資源充足。糧油、蔬菜、生豬、白鵝、肉雞、水產等農副土特產品質優量足,是全縣優質糧基地、小麥高產攻關項目示範區之一,連續多年榮獲全縣農業生產先進鄉鎮稱號。境內有國家2A級景區壽州孫狀元紀念館,有大郢鬥雞台、袁家老墳等歷史古蹟,文化底蘊深厚。壽霍公路(310省道)穿境而過,東至合淮阜高速道口13.5公里,南距天下第一塘—安豐塘15公里,濟祁高速公路、引江濟淮工程規劃在境內設置道(港)口,加之縣5平方公里工業園入駐、商杭高鐵在壽縣設站,雙橋的交通及區位優勢日益突顯。 近年來,雙橋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工業強鎮、商貿活鎮、農業穩鎮、開放興鎮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以生物發電、建材、化工為重點的工業經濟,以規模種植、特種養殖為重點的農村經濟,以集鎮建設、商貿流通為重點的集鎮經濟,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政治生態建設,着力打造北部工業、交通、商貿、旅遊重鎮,積極營造穩定和諧大鎮,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1]
雙橋概況
壽縣雙橋鎮地處淮河南岸,距古城壽縣西南12.5公里,面積114.79平方千米(2017年),轄13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總人口47267人(2017年),集鎮人口1.9萬人,耕地面積8.4萬畝。 雙橋鎮屬典型的農業大鎮,物產豐富,資源充足。糧油、蔬菜、生豬、白鵝、肉雞、水產等農副土特產品質優量足,是全縣優質糧基地、小麥高產攻關項目示範區之一,連續多年榮獲全縣農業生產先進鄉鎮稱號。境內有國家2A級景區壽州孫狀元紀念館,有大郢鬥雞台、袁家老墳等歷史古蹟,文化底蘊深厚。壽霍公路(310省道)穿境而過,東至合淮阜高速道口13.5公里,南距天下第一塘—安豐塘15公里,濟祁高速公路、引江濟淮工程規劃在境內設置道(港)口,加之縣5平方公里工業園入駐、商杭高鐵在壽縣設站,雙橋的交通及區位優勢日益突顯。 近年來,雙橋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工業強鎮、商貿活鎮、農業穩鎮、開放興鎮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以生物發電、建材、化工為重點的工業經濟,以規模種植、特種養殖為重點的農村經濟,以集鎮建設、商貿流通為重點的集鎮經濟,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政治生態建設,着力打造北部工業、交通、商貿、旅遊重鎮,積極營造穩定和諧大鎮,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風景名勝
雙橋風景名勝景點即有歷史特點,也有現代氣息。楚文化景點鬥雞城被省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秦漢文化遺址團城子是劉馥、董卓、鄧艾等屯兵種田之地,明朝袁家老墳是皇家修建的,清文化遺存孫家嗣堂是皇帝御賜修建。近期還有街道開發建設景點,新農村建設景點等,特別直得推介的是清孫家嗣堂。 孫家嗣堂被國家授予AAA級旅遊景點。宗祠始建於1880年,氣勢恢宏,殿堂軒郎,為壽州僅有,皖西一勝。 由於歷史和時局多種複雜因素,文革前後宗祠全部坍塌,成一片磚瓦礫碎和幾面孤獨的磚牆。 二十一世紀,孫氏譜人,倡導修祠續譜,議定了「發動族人,捐錢捐物,慷慨解囊,集資修祠」十六字方針,2006年清明舉行的開工禮,歷時四年,於2009年竣工。修舊如舊,修舊勝舊在新的時空中沐浴着當代光輝,屹立於江淮大地。 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6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48平方米,選址考究,環境優雅,建築為磚混結構,外觀呈高牆封護式,白牆青瓦,錯落有致,中正典雅,莊重大方。 孫氏宗祠有牌坊,有四根才高八斗旗杆。門前廣場,大門,錫作堂,饗堂,迴廊,香火堂和名人紀念堂組成,莊重高聳的「孫氏宗祠牌坊,鐫刻着孫氏族人600年來,醇世澤。敬慎家風的祖訓和「克儉養廉尊祖訓,守勤茹苦效前人」的對聯,烘托出祠堂神聖的氣氛。 宗祠門前端坐一對石獅,昂首怒目,剛猛威嚴。 宗祠正門三間,104平方米,青瓦蓋頂,飾有脊獸,飛檐翼張,門楣上「孫氏宗祠」四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門廳兩側半人高的青石抱鼓,襯以高高的門檻,凸顯祠堂的莊嚴。 錫作堂又名孫家鼐紀念堂五間192平方米。正門靠後牆端放着孫家鼐半身銅像,銅像後有孫狀元遺像和對聯,葵藿有心惟向日,竹松晚節慣經霜。內存有孫狀元年譜,記載了「終身為國,永存青史。維護變化,教育興國」,任職:文淵閣大學士,圖史館總栽,資政院總栽,大子太傅。北京大學副校長、黨委書記郝斌代表北大為孫狀元紀念館贈送了光緒帝像,慈禧太后像等文字圖片。文物、書法珍貴資料40餘件。為祭典先賢興然提詞:「前賢垂範,後學之師」。表達崇敬心情。 饗堂五間246平方米。它在祠堂的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裝飾最華麗,梁棟厚重,工藝精緻,造型簡潔。饗堂正中設立龕,供奉着孫氏始遷本派始祖的牌位。兩相按照左昭左穆的序位,供奉着孫氏各支派的歷代祖先。 饗堂門前左右各立一角亭,分別為後人捐建的「恩愛亭」和「思源亭」,兩亭東西對稱,護佑着饗堂,承寄着後人對先祖的敬仰和思念。 錫作堂和饗堂兩側分別輔建書房,香火房和名人紀念堂,總面積344平方米,歷代族人的精英介紹和名人事跡在這裡一一呈現。 祠堂兩側130米的長碑廊總面積為205平方米,碑廊兩邊花木蔥蘢,鳥語花香,近千名孫氏族人慷慨解囊,籌資修祠的功德薄赫然在牆,以示後人,群策群力,延綿世澤。 閱盡滄桑今猶在,整體修葺續傳奇修復後的宗祠,雄麗婧深,丹素交彩,樸實無華,既隔塵器,尤顯清秀。遠望北山淝水,極目江淮平原,小河灣流水於前,松柏陳列於後,日月晦明以增其色,雲霞聚散而變其狀。氣勢鍾毓,蔚為壯觀,足顯孫氏先祖之睿知,子孫之勤勞。醇厚家風綿衍久遠之歷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