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雙松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雙松寺位於廣安門內大街北側,占地17000平方米。始建於遼,因院內有兩棵怪異的松樹,曾稱雙松寺。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原後,崇尚武功的蒙古族皇帝,為彰顯開國元勛,依舊寺建新廟,始稱報國寺。明初塌毀,成化二年(1466)重修,改名慈仁寺,但民間仍俗稱報國寺。還興起了廟市,每逢初五、十五、廿五,都有廟會和花市。

中文名 雙松寺

占地面積 17000 m²

始建年代 遼

別 名 報國寺

簡介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並更名為大報國慈仁寺。報 國寺有七進院落,七層殿堂,堂後為36級高的毗盧閣。閣下有瓷觀音像高尺余,寶冠綠帔,手捧一梵字輪,系神宗時景德鎮瓷窯所貢獻,為舊京八寶之一,謂之窯變觀音,梁間曾懸《勝果妙因圖》1軸。寺內還有嘉慶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軸。現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御製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製重修報國寺詩碑。當年登上毗盧閣,可覽京城風景,此寺規模宏大,為南城最大廟宇[1] 。思想家顧炎武在京時,曾住寺院西院,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改建西院為顧亭林祠。如今全寺已修整一新,並闢作北京古文化市場,到報國寺除遊覽古寺外,還可購買交流各種古舊書籍、錢幣郵票、古玩首飾。

廟市歷史悠久

幾百年裡寺廟幾度興衰,數易其名,民間百姓卻仍把古剎叫報國寺。幾百年裡還興起了廟市,每逢初五、十五、廿五,都有廟會和花市。明清易代,順治之後康熙、雍正都重武功亦重文治,廣攬人才,開科取士,籠絡漢人。各省舉子紛紛進京會考,宣外南城建起很多會館,多為滿足外省縣舉子進京食宿之需。宣南一帶文人名士聚居,精英薈萃,他們多有收藏之嗜好,常到報國寺廟市尋覓,還在寺中詩詞酬唱。那時報國寺景觀為京城一絕,前院有雙松,後院有毗盧閣,沿三十六級台階而上,登閣可遠眺盧溝橋。康乾時期常到報國寺遊歷的名士有朱彝尊、王漁洋、查慎行、孔尚任、姜宸英……數不勝數。上報國寺准能找到王漁洋有書記載,報國寺廟市熱鬧非凡,人流熙攘,商品五花八門,古董珍玩、字畫碑帖、文物古籍、工藝美術品居多,價格便宜,但贗品充塞其間,慧眼識金者可廉價獵奇。清初詩壇領袖王士禎,別號王漁洋,官位很高,先後為刑部尚書、大司寇,酷愛文物,常到報國寺書攤買書,他很有鑑賞力,時常發現珍貴善本。名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是康熙賞識的國子監博士,初到京城時,多次想求見高官加名士的王漁洋,到府上拜訪都吃閉門羹。別人告訴他竅門:找王漁洋別到家中去,上報國寺舊書攤准能找到他。後來果然在廟市見到。龔鼎孳是清初三大詩人之一,官居禮部尚書,娶了秦淮八艷之一的江南名妓顧眉,顧眉能詩曲,善畫蘭,先為妾後扶正為夫人,改名顧橫波,人稱橫波夫人。龔尚書住家就在報國寺西北,常攜橫波夫人同游報國寺。因有無數風流騷客駐足,留下很多詩文墨跡,形成報國寺特殊的文化積澱。

清末改為祭奠清祖忠魂的昭忠祠

1840年鴉片戰爭後每況愈下,1900年庚子事變中主殿被八國聯軍炮火轟毀。名剎雖衰,但清末至民國,廟市依舊。  旗人從東北入關,攻入北京後建立大清國[2] 。順治時在東交民巷台基廠修建有昭忠祠,是祭祀以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為首的大清開國功臣的。庚子事變中被毀。庚子事變後東交民巷淪為洋人租界,是使館區,昭忠祠不可能在原址重修,於是末代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建議,注資修繕被炮火焚毀的廣安門內的報國寺,改名昭忠祠,賦予祭奠清祖忠魂功能,慰藉英烈。得到朝廷批准,由軍機大臣、太子太保鹿傳霖負責督建,公元1907年即光緒二十二年動工。那時國庫空虛,財力匱乏,內務府戶部撥銀二萬兩遠不夠用,便由張之洞、鹿傳霖、袁世凱、榮祿之子良揆等群臣募捐集資十六萬兩白銀為工程款,光緒三十四年完工。新落成的昭忠祠,較原規模大為縮小。

如今的民間收藏活動基地

改革開放後經濟起飛,文化事業發展。古寺內除部分為辦公用房外,主要殿堂、庭院、廊廈均闢為廟市,向社會開放。市場內有店鋪和攤商,從瓷器、玉器、字畫、老家具到郵票、舊書、連環畫等諸多藏品均有出售。報國寺比潘家園、什剎海等其他舊貨市場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此地除藏品交流銷售之外,還辟出殿堂開設收藏知識講座,時常請來專家為群眾鑒寶,不定期舉辦藏品展覽,還經常舉辦藏品拍賣,多元化經營使報國寺成為聞名全國的民間收藏活動基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