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雙峰環寺千峰拱,半夜珠光別有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雙峰環寺千峰拱,半夜珠光別有天
圖片來自搜狐網

雙峰環寺千峰拱,半夜珠光別有天,近年來修復馬祖塔,從省博物館取回文物復藏於地宮中。重建的地宮,建材全部是從山東精選的漢白玉,按原塔模型建造,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通高為3.78米,塔基為正方形須彌座,檐首四角有含珠龍頭飾物,頂為淨瓶型,整體藝術風格莊重肅穆,典雅古樸,與護塔亭的風格極為近似,成為寺內最重要的景點

原文

今夕何夕

此處何處

漫步在禪者的一行禪詩

踏響的是唐朝的韻律

禪者居住在這座山里,

他的心

裝着這座山

最後坐成了這座山

從此山巒延綿綠水長流

一個年輪超越一個年輪

一個世紀輪迴一個世紀

在這樣的山裡

一塊孤獨的岩石,

也能成為一道風景

在這樣的山裡

一掛凌寒的松針,

也能青綠一個季節

寺不遠

就在寶峰山下


靖安寶峰寺

馬祖禪師歸骨地


始建於唐天寶末年

至今有1200年歷史


泐潭名勝地 祖榻鎖雲嵋

寶峰寺概述


宋代高僧善權大師寫詩讚曰:「茲山甲天下,蔥翠自開闢,石階空自清,峰巒映金碧。」寶峰禪寺因築於石門山內,又稱石門古剎。古剎背依寶珠峰,前臨泐潭,自古就有九龍匯聚之稱,洞天福地之譽。

寶峰禪寺原名泐潭寺,約始建於唐天寶末年,開山祖師為水潦老和尚。唐貞元四年馬祖入滅後,其靈骨禮葬於此。從此,泐潭寺名聲遠播,高僧雲集。唐宣宗大中四年敕重建馬祖塔及寺院,並賜匾額「寶峰禪寺」,寺名沿用至今。

自馬祖瘞骨後,寶峰寺成為重要的馬祖道場。凡參學者多有成就,凡主持者多為耆宿。一時,善男信女、高僧大德八方來朝,寶峰法席從此大盛。

經數代祖師的薪火傳遞,苦心經營,宋哲宗前後,是歷史上寶峰禪寺法席最鼎盛時期。梵宮林立,法幢高起,禪院櫛比,法子們從四面八方湧向寶峰寺。時人描述當時的盛況曰:「四十里盡罩袈裟,七處開梆,九處過堂,九井不敷,打馬關山門。」

唐元和八年,宣宗帝諡封馬祖「大寂禪師」,清雍正十三年,世宗帝諡封馬祖「普照大寂禪師」。其塔亦有諡號:唐宣宗封號「大莊嚴塔」,宋徽宗封號「慈應塔」。各朝賜金整修殿宇更是不可勝記。

因日本侵華,民國二十八年,寶峰淪陷,僧侶流亡。寺內慘遭洗劫,殿宇毀於炮火,法窟廢墜。到了十年動亂,地宮被掘,千年古剎蕩然無存。

如今恢復好了的寶峰寺不僅再現了「峰巒映金碧」的古貌,亦再現了「半夜珠光別有天」的勝景。它似乎在向世間證明:「浩劫有窮日,真風無墜時。」


看罷黃山不看山 游罷寶峰不思歸

寶峰寺的風水


寶峰坐落於寶峰鎮境內。在靖安縣城北約20公里處。此境風壑優美,山奇水異,思之神清氣爽,游之身俗兩忘,實乃世間「桃園」,人間天上也。

游寶峰莫若看寶峰,看寶峰亦有深趣,想看「深山藏古寺」莫若去之東。想看「廬山真面目」莫若去之西。想看寶峰之雄奇險峻,莫若去之南。而至南之駐足處,越古道石門,過藕潭橋即是。近可聞橋下潺潺泉聲,遠可觀寶峰之雄姿也。

正面觀寶峰,若橫空出世,逼天壓境而來,驚心動魄矣。但見山體氣勢磅礴,雄偉壯麗。這就是所謂的龍體強健,山樑順山體蜿蜒而下,這就是所謂龍脈,寶峰共有七條。寶峰的龍脈形勢兼具,氣勢吞天沃日,雄踞一方,實乃天下一絕。前有鐘鼓二山,合稱九龍匯聚。

寶峰山志曰:南嶽為荊楊鼻祖,負終南而跨荊湘,蜿蜒逶迤。東至庾嶺分三支。中支入甌越,過靈隱,而窮普陀;南支進五嶺,由寶林而盡羅浮;北支則下江西,經分寧,走雙龍——寶峰、百丈。至海昏界,而結雲居山。是知寶峰者乃南嶽余龍也。

寶峰在靖安大梓都石門山內,其峰尖圓,四面青草,中圈獨黃,望如佛頂珠,故名寶珠峰。山下有譚,名泐潭。

讀到此,不由人不掩卷三嘆。或曰:「看罷黃山不看山,游罷寶峰不思歸。」


自從一吃馬師踏 直至如今笑不休

開山祖師水潦和尚的故事


水潦和尚,生卒年代不詳,乃洪州(南昌)人。唐代鍾陵開元寺僧人,寶峰禪寺開山鼻祖。

大約在唐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隻身從洪州來到建昌石門山(即今靖安縣寶峰鎮境內)雲遊。舉目望去,但見此境峰壑優美,山奇水異,峰巒疊翠,宛如蟠龍,不忍離去,便在寶珠峰下,泐潭之濱,結茅而居,名為泐潭寺。

唐貞元元年(785年),馬祖來泐潭弘法。水潦和尚參拜並叩問馬祖:「如何是佛祖西來意?」

馬祖曰:「先行禮吧。」

水潦和尚俯身才要拜,冷不防被馬祖當胸踏倒在地。水潦和尚當下大悟。起來拊掌大笑曰:「也大奇,也大奇,千百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毫頭上識得根源去。」說罷,禮謝而退。

從那以後,水潦和尚常對眾說:「自從一吃馬師踏,直至如今笑不休。」

有一次,一僧作一圓相以手撮向水潦和尚身體。水潦和尚乃三撥,亦做一圓相,卻指其僧。於是僧人便拜,水潦和尚邊打邊說:「這虛頭漢。」

接着僧人問:「如何是沙門行?」

水潦和尚答:「動則現影,覺則冰生。」

僧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水潦和尚拊掌大笑。

不久,馬祖收水潦和尚為法嗣。


後水潦和尚在毗盧院圓寂。建塔於寺側,今不存。


馬祖道場孤塔現 唐人文字一碑傳

寶峰寺的景點


馬祖塔

馬祖塔坐落於寶峰禪寺末端的中軸線上。後有青林翠竹,四季常青。前面橫柯上蔽,疏條交映,香爐煙火旺盛,盡顯莊嚴殊勝。遊客到此瞻仰,有一種俗慮盡消,神清氣爽之感。

馬祖入滅於唐貞元四年二月一日(788年)。貞元七年(791年),其門人為之建舍利塔。唐會昌五年,武帝毀佛,法窟被毀。唐大中二年(850年),江西觀察使裴休奉旨重修。後周世宗輕佛,塔再毀。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再修(1066年),北宋神宗元豐乙丑年(1085年),重新建造,不久,元豐丙寅年(1086年)神宗崩,塔遷異地上頂頭。

元英宗至治三年遷回寶峰舊址。十年浩劫期間,祖塔地宮被掘,出土的石函、鎏金塔型金屬罐、舍利子等盡數被省博物館收藏。

至此,千年古剎,蕩然無存。

近年來修復馬祖塔,從省博物館取回文物復藏於地宮中。重建的地宮,建材全部是從山東精選的漢白玉,按原塔模型建造,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通高為3.78米,塔基為正方形須彌座,檐首四角有含珠龍頭飾物,頂為淨瓶型,整體藝術風格莊重肅穆,典雅古樸,與護塔亭的風格極為近似,成為寺內最重要的景點。

今日的馬祖塔不僅是國內外佛門弟子朝拜一聖地,亦成為國內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觀音閣

山門外五十步處,寺前放生池中心,有一觀音閣。

此建築古樸莊嚴,六柱,六角,雙檐結構,琉璃瓦覆頂,為紅漆木製建築。

觀音菩薩慈眉善目,栩栩如生,手持楊柳枝,淨瓶,將甘露灑向人間。

此像為漢白玉材質,高五米。


江西佛學院教學大樓

江西佛學院坐落於江西省靖安縣寶峰禪寺,是江西省唯一的一所男眾僧伽教育學校,設有預科班、正科班、和研修班。學僧來自全國各地的叢林寺院。

佛學院地處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環境清幽,風光宜人,巍巍聳立在青松古柏中的教學大樓,碧瓦飛甍,粉壁朱欄,莊重淡雅,堪稱同類建築中的佳品。該教學樓建築面積四千六百餘平方米,圖書館,電教室,大禮堂一應俱全。

金龍讓出寶峰山 馬祖有了修行地

硯池石的傳說

古時候,在美麗的寶珠峰下,泐潭之濱有一塊巨大的石硯。裡面有墨跡,可貯水。四時清漪。以手掬之,隨竭隨盈。其體刻有「硯池石」三字。提起這硯池石上的刻字,已無年代可考,然而提起這「硯池石」的來歷,卻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故事發生在洪荒年代,連續幾年大旱,烈日炎炎,河流乾涸,土地如焦土。就連鄱陽湖都幹了。此時,有條金龍無處藏身,遂騰雲駕霧遍游神州,欲尋一棲身之地。

一日,金龍來到建昌石門境內。但見此境峰壑優美,山奇水異,祥雲不絕,寶珠峰下「九龍匯聚」。金龍見此世外佳境,心中大喜,遂按下雲頭,居住在此。從那以後,金龍對地方秋毫無犯,老百姓無不焚香禮拜。寶峰地區從此萬物復甦,風調雨順。

唐貞元年間,馬祖道一雲遊至石門山,由於情況突變,無處安住,只好依豬頭山結茅安居,在此行化「洪州禪。」每日來聞法求法者無數。寶峰法席大盛。

一日,金龍於半路聞二僧議論道:「寶峰境內名山眾多,大師為何選一豬頭山,其名實在不雅。」另一僧聞罷亦默然嘆息。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金龍牢記在心,立即找到馬祖講述路途所聞。

馬祖聽罷,半日未語。金龍說:「君子一言三鼎,願以寶珠峰換豬頭山,並以契約為信,您看如何?」說完拉着馬祖就來到了泐潭硯池石邊。

金龍磨墨,馬祖揮毫,遂寫下了換山契約,兩人按下手印為證。從此,寶峰成了馬祖道場,而當年寫下契約的那塊硯池石至今仍有墨跡。[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