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雙峰縣永豐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雙峰縣永豐鎮位於雙峰縣中部,跨湄水下游兩岸,東倚長潭株「金三角」,南臨衡郴「彈性地帶」,西承邵陽,北與婁底呼應。土地總面積82.66平方千米(2017年),轄56個村、11個居委會,589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113911人(2017年)。有耕地2343公頃,其中水田1874公頃。湄水從南入境,曲折向北流經鎮區,注入測水。兩岸為廣平的沃土良田,歷為農業發展的黃金寶地,主產糧食、生豬、蔬菜、鮮魚、辣椒、辣醬、皮豆腐、藥材、水果,養殖業居全市10強鄉鎮第四位,林業成為全區「千元山」建設樣板。[1]

2019年9月24日,永豐鎮(永豐辣醬)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中文名:永豐鎮

外文名:YongFeng Town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湖南雙峰縣

面 積:82.66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56個村、11個居委會

電話區號:0738

郵政區碼:417700

人口數量:113911人(2017年)

車牌代碼:湘K

人口數據

永豐鎮轄:五里、光輝、城中、天青、文星、復興、和塘、城關、城北、城西、園藝11個社區居委會;諸家侖、紅旗、顏家、鏡坪、一心、炭山、黃家、馬段、檀山、金山、四安、土橋壠、桑園、桃樹、馬山、新龍、東華、東塘、銀星、洪殿、福壽、峽龍、高托、楊柳、茅坪、橫塘、定源、南岸、磨石沖、楊樹、聯陽、楊村、毛塘、泥灣、月龍、定勝、松坪、風江、金田、源石、白楊、青杉、城坪、五四、光彩、石坪、紅 荷、磨刀、西沖、紹塘、井灣、犁頭、元宵、煙灣、何家嶺、洋荊56個村委會。

總人口88040人,男44684人,女43356人,家庭戶戶數25645戶,家庭戶總人口(總)86711人,家庭戶男43753人,家庭戶女42958人,0-14歲(總)194850人,14歲男102390人,14歲女924615人,64歲(總)62245人,15-64歲男3141315人,64歲女30832人,65歲及以上(總)6310人,65歲及以上男3032人,65歲及以上女3278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78926人。

截至2017年,總人口113911人(2017年)。

古鎮來源

據《雙峰春秋》載:唐開元四年(716),建有關聖殿,人口逐漸聚居。明萬曆年間更名為永豐鎮。清康熙三十年(1691),湘鄉至寶慶設驛站十六鋪,永豐鋪次第十。乾隆三年(1738),湘鄉縣丞駐永豐。咸豐三年(1853),成立中里團防局於永豐(設永清閣)。1951年8月建立雙峰縣,從此永豐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永豐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雙峰,有着悠久的歷史。論其歷史沿革,恐怕一下子說不清楚。據《雙峰縣誌》載:「古屬九州之一的荊州;春秋戰國時屬楚;秦屬湘南縣,歸長沙郡治;西漢時部分屬連道,部分屬湘南縣;東漢時分屬長沙郡連道和零陵郡湘鄉縣;南朝屬湘鄉縣。以後作為湘鄉的一部分,隨其歸屬變更而變更」。但不管怎麼變更,永豐都是這塊古老地盤的政治中心。

永豐記憶

據老輩人回憶,上世紀初開始直至解放後的六十年代,永豐已曾是一座擁有多座古塔,十九座廟宇、殿堂,天地人和四總一家園的古鎮。

那時的永豐,交通以水路為主,遠航的商船在此啟航或歸來,各碼頭泊滿了木船。湄水河畔,天青總(今天青街)、地靈總(今文星街一部分)、長生總(五里牌)、人壽總(今人壽路)及和風總(今和塘街)里的客棧和各式商鋪迎送着南來北往的過客,臨河的吊腳樓上,常有年輕的媳婦或閨女含情目送男人或情哥啟航或歸來。

湄水河畔的惜字塔

元霄觀花燈,端午划龍舟,還有隔三差五的趕集,小鎮吸引着四里八鄉的男女老少;一到夏天,楊泗廟(今雙峰賓館前坪)前的河灘上,便有不少人家到這裡曬辣醬,對岸和風總街尾,則有幾家船廠,出廠的新船便也會側臥於河邊的大石頭上曝曬、上桐油。這時的湄水兩岸,一邊是一缽缽的曬得黝紅黝紅的辣醬,一邊是一條條刷得油亮油亮的木船,一到傍晚,不時有收醬的婦女和油船的工匠之間的陣陣山歌傳來,瀰漫於小鎮上空。

還有中秋夜的賞月、燒寶塔,九九重陽的登文塔……

一幅多美的古鎮風情畫啊!

古鎮最具風情的還要數文塔和關聖殿,其中的文塔,系鄉人為振興邑內文風,於同冶二年集資修建,與雙峰書院遙相呼應。文塔建成當年,荷塘二十四都就出了八個秀才,後來,又出舉人、進士多人。

縣文聯前主席朱劍宇是這樣描述他當年所見到的文塔的:「文塔立於鎮東南的塔山頂上。七層八角,層層角角的飛檐下,都掛有一隻精巧的銅鈴。有風吹來,五十六隻銅鈴便丁零丁零一片。鈴聲還邀動住在塔里的鳥兒,一道迴繞在縣城上空,久久不散。每當這時,鎮裡的大人小孩,總會翹首追望,那份欣慰,那份怡然,便在一個個臉上溢開。人們以為,莫看是解放後才置的新縣,比起其他老縣,這永豐也是有根有底的古鎮, 立為縣城並不遜色。」

關聖殿則是古鎮的又一驕傲,是一座頗具規模、典型傳統風格的殿堂,是永豐眾多殿堂、廟宇的代表作。永豐人民民間有傳說,當年吳三桂帶兵打仗經過永豐時,已成敗局,晚上,宿在殿內的吳三桂做了一個夢,夢中關公教給他一套戰術,第二天,吳三桂運用關公賜給的戰術,挽回定局,打了個大勝仗。為了報恩,吳三桂到鎮上一家銅匠鋪打了一對銅仙鶴,獻給關聖殿,供奉在關帝塑像兩旁。這對銅仙鶴收藏在省博物館。

令人痛惜的是,這兩座極具文物價值的古建築都毀於那個文化大革命「史無前例」的年代。這讓很多永豐人,特別是文化人痛心疾首!(長生總)劉氏老中醫劉智慧說:「文化大革命毀壞了雙峰人民先輩名勝古蹟,太可惜了」;家曾住人壽路新碼頭,在永豐土生土長的著名畫家黃定初和原籍邵陽,在永豐生活了40餘年的著名作家朱劍宇都曾這樣說:「永豐如果不毀了文塔、關聖殿、雙峰書院,不改造幾條老街,保留吊腳樓,絕對不會比鳳凰差。」

在湘中地區,民間上了年紀的老人至今還記得一句古話:九九八十一峒到川貴。這話是指古時,從湘鄉到四川貴州的驛道,要經過八十一道關卡(峒,指關隘、山卡)。而根據我調查考證,這八十一峒的第一「峒」,就在湘鄉涌口與我縣鈴子山地段。因為在古代,通商通郵、人員流動、文化交流,只有兩種方式,一是水路,二是陸路,當年湘中地區與外界交流,兩者兼有,往東、北方向,以水路為主,從測水、江口入漣水,近可達湘潭、長沙,遠可至武漢、上海;因船行至永豐,便再無法前行,若往西、南,就只有走陸路了。境內最主要的驛道,便是從涌口入境,至永豐、青樹坪、出界嶺,達寶慶(今邵陽),從寶慶便可再往西南各省。當年的這條古驛道便是今日的320國道。由此就可以定論,雙峰是古代由湘中通往川貴的第一關,是華中南通往大西南的門戶之一。

永豐乃至整個雙峰就處在於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在公路發達以前的水運年代,永豐鎮自古處於漣水水系支流可通航線的最末端。千百年來,由於水路航運的繁榮,境內盛產的煤炭、石膏、茶葉、辣椒、藥材、大豆等,便從永豐、洋潭等碼頭起航運往湘鄉、湘潭、長沙、武漢,以至更遠的上海、寧波等地,外地的大米、布匹、糖果、鹽等也通過這條水路運了進來。由於商船行至永豐老橋的鯉魚井碼頭,再也不能前往,永豐於是成了湄水——側水——漣水——湘江——長江水路沿線中最後的商貿集散地,是通往大西南的第一站。

視頻

雙峰永豐鎮農機耕耘世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