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仁府(理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雙仁府》是中國當代作家理洵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雙仁府
原本是一條很有意思的街巷。
雙仁府北接柴家十字街,南至火藥局巷東口,已是到了南城牆根下了,全長不到四百米。要說區域位置,卻是位於明城牆內西南角的。因為工作關係,幾年間我曾來過這條街無數次,但都是在一個點,下了車,稍停,上了車就走,是沒有多少印象的。這些天刻意地走過幾回,來回反覆,印象深的只有街邊的老槐樹,軀幹是有一個人合抱了粗的,一排排望不到盡頭,樹蔭也是遮天蔽日,蒼翠可喜,兩邊的居民小區則實在是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實在是太普通不過了。
這個街名的由來,有好幾個傳說,但都是圍繞「仁義」二字演繹的。說是鄰里之間,這家的樹枝伸展到鄰家了,果子落了下來,鄰家會撿拾了送過去,多年如此。又說是兄弟二人,為了家產,相互退讓,是為仁義之舉,一時成為美談。但這樣的傳說,亦僅僅只是傳說,卻並無確切的史料記載,說不出何時何家的門牌來,總之是發生在這條街上的故事,因而得名。不過,據方志的說法,街名起於明時,則似乎是坐實的,抑或,故事亦起於明時?
雙仁府街最有意思的時節大致是在清末民初的。那時,這條街上居住的,都是西安城裡的達官顯要人家。最有名的,應該是趙舒翹。趙舒翹在光緒時,已經是官至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了,慈禧西逃他陪駕隨行,便到了自己的老家西安城。即在此時,八國聯軍指其為支持義和團的禍首,脅迫清廷嚴懲,慈禧迫於壓力,於是把趙舒翹革職留任,而後隨着事態的發展,再改為交部嚴懲,再監斬候,最終而斬立決。此舉惹得西安市民不滿,以至於幾萬人在鼓樓廣場為趙請命。慈禧不敢公開處死趙舒翹,於是下詔改為賜死,令他在家中自盡,陝西巡撫岑春煊前往監督執行。趙舒翹先是吞金,沒有死,再服砒霜,沒有死,最後在岑春煊的逼迫下,家人只好以紙糊了他的七竅,灌以燒酒,折騰着才讓他死去了。據說趙家的院落在雙仁府占了半條街,不過,趙舒翹卻從來沒有在這裡居住過,他是死在草場坡家裡的。
還有就是民時陝西文化名人閻甘園,他在雙仁府與南院門都置辦了房產。一九二四年夏魯迅等人應西北大學之邀來陝講學,就曾訪問過閻甘園,品鑑他的金石書畫等藏品,並現場看他表演指書,閻甘園亦贈予魯迅《朝侯小子殘碑》拓片一幀。這次造訪活動魯迅在日記中有着記載,不過地址是在南院門家中,而非雙仁府的閻宅。西安南門「永寧門」三個字即為閻甘園的手筆,可以說是書與城同在了。
這條街上當時居住的名人還有,國民黨西安城防司令曹爾輝、陝西省財政廳廳長溫天緯、古董商謝文卿、大財東姚文青、陝西最後一任省府主席董釗等等,有學者曾就這一情形做過專門的考證,可以說,在清末民初的西安城,雙仁府街應該是最為集中的名人區、富人區了。這裡不僅僅坐落着各式各樣古舊講究的院落,附着着院落與它的主人的,還有着說不盡的悲歡離合、風韻逸事。
曾經有幾回,走在這條街上,也會刻意地留住腳步,照着史料上留下的印象去尋找那些名宅院落昔日的位置,顯然是十分蒼白的。這一片區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低洼改造以後,變成了兩個比較大的居民小區,街西為迎春巷小區,街東為雙仁府小區,偶爾穿插了幾家規模較小的單位或院落,面目早已沒有了先前的模樣。這也許是在時代進步過程中不可阻擋的潮流,都為過客,花是主人,只有街邊的老樹,默默地看着塵世的變化,靜靜地感受着人間世潮起潮落,花開花謝的滄桑輪迴。
賈平凹《廢都》中主人公莊之蝶夫人牛月清的娘家就在這條街上,每當下雨,牛月清就會打電話給家裡,擔心娘家所住的平房會不會被大水淹了。這應該是當年這片區域面臨城改時的真實寫照。當然,這條街的折騰還可以再向前推進一些,在特殊的年代裡,這裡曾經是紅衛兵打砸搶燒的重災區,甚至於有十多年,雙仁府街的街名,亦被改成為育紅街,這些都為歷史的印跡了。
確實,雙仁府原本是一條很有意思的街巷。 [1]
作者簡介
理洵,字安父,別署新雨堂,書評人,作家,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