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友誼關口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友誼關口岸坐落在憑祥市西南邊陲,口岸得名於友誼關。友誼關最早可追溯到漢朝,歷史上曾數更其名,為雍雞關雞陵關界首關、大南關、鎮夷關、鎮南關,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九大名關中唯一的邊關。[1]

口岸介紹

友誼關口岸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端的友誼關,是國家一類口岸,是中國通往越南及東盟各國最大的陸路口岸。2006年出入境旅客31.62萬人次,出入境車輛2.71萬輛次,出入境貨物62.3萬噸。 友誼關,中國九大名關之一,是我國惟一與外國接壤的邊關和戰略要地,長期處於戰爭的前沿,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軍事角色。「軍人多,商人少;大炮多,煙囪少;墳墓多,高樓少」成了當年的真實寫照。

歷史沿革

回眸歷史,幾行字里能跨上百年: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廣西提督蘇元春派兵在隘口建房造圩,鼓勵邊民經商;1939年12月,日軍入侵憑祥,中越邊貿陷於癱瘓狀態;解放戰爭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憑祥邊貿再次中斷。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憑祥,將五星紅旗插上鎮南關,標誌着廣西全境得以解放, 12月11日後頒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區慶日」。 1965年為紀念和繼續深化中越兩國友誼,更鎮南關為友誼關,並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元帥題寫關名。

1951年,南(寧)憑(祥)鐵路通車,邊貿再度興起;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內其他地方在大力發展經濟時,友誼關邊境地區卻處在戰爭狀態,中越邊貿再度中斷。1992年,中越兩國關係正常化後,友誼關邊境地區還在花大量時間排雷,之後才能把主要精力轉到經濟建設上。

戰爭,嚴重影響了邊境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加上國家歷年來投入比較少,邊境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總量小,地方財力不足,戰後重建資金來源匱乏。友誼關口岸開放之初,基礎設施落後,無驗貨場、無儲貨倉、無聯檢檢驗設施,口岸和邊貿互市點公路是三級公路,大型貨車通行困難;受貨源、管理等方面制約和大形勢影響,關口車輛稀少,貨物寥寥,而且出口商品一直以農副土畜產品為主,出口商品附加值低,對外貿易發展十分緩慢。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屹立中越邊境的名關又怎會甘心在風雨飄搖中寂寞地度過悠悠歲月!在經歷了一段低迷時期之後,近年來,隨着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因為沿邊,崇左又被推向了中國對接東盟的最前沿,賦予了崇左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市委、市政府緊抓這一歷史機遇,敏銳地意識到科學制定口岸建設總體規劃,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口岸經濟,是崇左當前經濟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在口岸經濟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口岸經濟區建設,促進邊境工業加工業、倉儲物流業、旅遊服務業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框架下,以邊境口岸為依託,編制和實施不同功能定位的口岸經濟區發展規劃。隨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和物流業的復甦,友誼關成為崇左乃至廣西西南地區重要口岸及物流平台。


友誼關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海內知名,鎮驚中外、振我民族精神的鎮南關大捷及孫中山先生打響反清救亡第一炮的鎮南關起義都是發生在這裡,是廣西乃至全國著名的愛國主教基地和旅遊勝地之一。 在歷史的長河中,巍巍友誼關與中華的興衰榮辱息息相關。昔日只扮演政治軍事重要角色的友誼關,如今再次煥發了新生,成為崇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發展口岸經濟的重鎮要地。

發展優勢

友誼關口岸是連接中國與越南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口岸之一,在促進中國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每年從憑祥友誼關口岸進出口的貨物占了廣西與越南貿易量的近一半。如今隨着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和南友高速公路的通車,更大量的人流、物流都將從憑祥友誼關口岸通關。

友誼關長期作為邊境口岸而發揮作用,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友誼關被設立為國家1類邊境陸路口岸。憑祥這座城市以友誼關而興,自1992年以來,充分把握國家對外開放的大好時機,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全力支持和促進友誼關口岸建設,對外貿、物流、服務得到高速發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喜人,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在基本形成了口岸帶動城市、城市發展口岸的良性互動格局。

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不斷加大對友誼關口岸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一是投入1400萬元建設4800平方米的友誼關口岸旅客聯檢大樓,該大樓2006年3月投入使用;二是投入1200萬元建設友誼關口岸旅客服務中心,目前該項目正在建設中;三是投入900萬元建設友誼關口岸廣場及友誼關口岸旅客廊道,該工程已竣工並於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前投入使用;四是投入4000多萬元建設友誼關口岸貨物前置檢驗設施,首期工程於2006年10月份投入使用;五是投入2300多萬元建成廣西首個電子口岸,並於2006年10月份投入使用。隨着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及投入使用,友誼關口岸的通關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提高了通關速度,有利地推動了口岸經濟的發展。

目前,友誼關口岸已發展成為廣西第一大陸路口岸、中國對越貿易最大的陸路口岸,其在崇左乃至廣西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中的作用和區位優勢更加凸現。廣西電子口岸首期友誼關建設項目正式開通了,這個開通推進崇左市積極參與『一軸兩翼』的戰略構想的建設,第二有利於各種產業的聚集,實現了崇左市通道經濟大發展的目標。由於電子口岸的開通,實現了大通關,大通關帶來了大物流,大物流帶來了大產業,大產業實現了大發展。[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