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又聞青餅飄香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又聞青餅飄香時
圖片來自搜狐網

又聞青餅飄香時,用方凳架起面小門板來,一家子圍坐,青倒在門板上,揀完一籃再倒一籃。揀好的青歸倒在一個大的籮筐里。揀青一般在晚上,頭頂上是一盞昏黃的白熾燈。揀好的青要攤開晾在堂屋兩邊,早上起來,打開門,最先感覺到的就是這草的氣味,清清幽幽的煞是好聞。

原文

近日,筆者到普陀山龍沙小區採訪,剛踏入門衛,就聞到了從小區里飄來的青餅香味,再抬頭往一看,見許多家庭婦主正圍着一家青餅店在挑選冒着熱氣的青餅。 普陀山人與浙江許多地方人一樣,依例要在清明時節上墳,也就是到先人墳墓前祭奠。人們皆先斬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又稱掃墓;繼而,點香燒燭,呈上供品,老式的家人率全家下跪磕頭,新式的則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幣;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無論上墳還是在家裡的「羹飯」,有一樣供品都是少不得的,那就是「青餅」。此外,普陀山人還有一個習俗,清明節這一天,婦女需頭插菜花、青蒿,門插柳,俗話云:「清明戴花,來世有媽;清明戴枝青,來世有親人;清明插楊柳,來世有娘舅。」這青(青蒿)就是做青餅的主要原料之一了。我查了些資料,這青應該是艾草吧,有一種「狀元青」的,和艾草的外形酷似,但「狀元青」長得太高大體面了,做不了青餅的。

青餅,浙江又些地方叫麻糍,原先似乎圓形的叫青餅,菱形的叫麻糍。鄉下婦女有以到城裡賣青餅麻糍的為行,她們會擔一擔沿街叫賣,因此,很多城裡人可能嘗過青餅的美味,但未嘗知道作青餅的樂趣。青餅是用青的嫩葉和米粉做成的,常是幾家一起,或是親戚,或是鄰居,人多了場面大,熱鬧也就多了。作青餅是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當春天降臨江南大地的時候,像我這樣的饞鬼就知道要準備開始做青餅了。 作青餅,第一步是采青,又叫割青。青是一種野生野長的植物,莖葉細長,深綠色,有清香。做餅的青得需剛長出不久的嫩草。青在家鄉很常見,尤其愛長在路邊,田埂等地方。采青一般需要用工具,很多人家都會有一把長長彎彎薄薄的刀子,叫做「沙戟」,刃的那面作鋸齒形。這簡直可以算是采青專用的「鈍器」了,一年其他時候基本上是用不着它,長滿了銹,其鋒利程度可想。 我小時常去采青,學校放學,我就會從家裡拿了小籃和刀,奔向田野,只覺得天地廣闊,任我遨遊。但這樣采的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還需要一個星期天,全家出動。附近的青采完了,就要遠足。我記得第一次去位於蓮花洋上的普陀山遊覽,就是跟着母親和很多人從沈門乘一條小船在普陀山海岸牌坊處的短姑道頭上岸的,這些人除了去普濟寺、法雨寺等寺庵朝拜觀音大士外,還在山上采了好多青回去。 采了青,就要揀青。一般是當天采的青當天揀完。揀青,其實就是去掉雜草末子和青株上的敗葉和泥土。一般用方凳架起面小門板來,一家子圍坐,青倒在門板上,揀完一籃再倒一籃。揀好的青歸倒在一個大的籮筐里。揀青一般在晚上,頭頂上是一盞昏黃的白熾燈。揀好的青要攤開晾在堂屋兩邊,早上起來,打開門,最先感覺到的就是這草的氣味,清清幽幽的煞是好聞。

到做青餅的前一天,青也採得足了。該是煮青和醃青。所謂煮青就是把水燒開了,把青棵倒入氽一氽。氽過的青顏色泛黃了,這時用草木灰醃上半天一天,這樣又能使青的顏色返綠,做的青餅顏色又青又好吃。[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