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又 |
又(拼音:yòu)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像人的右手,本義即右手,也指方位之右。因"又"借用為副詞,方位之右就用"右"表示。"又"主要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重複、繼續,也表示同時存在幾種情況或性質。"又"還表示意思上更進一步,相當於"而且"。"又"還表示轉折,相當於可是。"又"也表示兩件互為矛盾的事情,一般疊用。此外"又"還有在敘說某個範圍之外另有所補充的含義。
"又"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24 。用"又"作意符的字一般與手有關,如:取、秉、及、受。有些簡化字里的"又",用來代替筆畫多的偏旁,既不表音也不表義,如:勸、雞、觀、鄧、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又
拼音; yòu
注音字母; ㄧㄡˋ
平水韻部; 去聲二十六宥
部首; 又
總筆畫數; 2+0
統一碼; 基本區 U+53C8
造字法; 象形字
結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五筆; CCCC
倉頡碼; NK
四角碼; 7740₀
字級; 一級(0021)
鄭碼; XS
異體字; �
文字源流
象形字。"又"字甲骨文寫作圖1,像人的右手,是"右"的初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即今之右字。"不過在古文字中,用作偏旁的"又"一般表示廣義的手,既可以表示左手,也可以表示右手。圖2是周代早期金文里的"又"。從甲骨文到篆文,都上像五個手指省作三個手指,連着的一豎像手臂,據具體的實象造字。隸書作圖5,形體發生變化,楷書沿之,也就不易了解其初形了。
在卜辭中,"又"主要有兩種含義,一表示左右的"右",二表示有無的"有"。後來,又假借"又"來表示"重複"和"再"等義,逐漸成為"又"的基本義。引申可表示加重語氣、更進一層;也表示幾種情況或幾種性質同時存在等。 近義辨析 還、又
副詞"還"和"又"都可以表示動作再一次出現,但是"還"表示未實現的動作,如:他昨天去過,明天還要去。"又"表示已實現的動作,如:他昨天去過,今天又去了。
再、又
在表示動作重複或繼續時,"再"用於尚未實現的,"又"用於已經實現的,如:再說一遍(尚未實現)︱又說了一遍(已經實現)︱再玩一會兒(尚未實現)︱又玩了一會兒(已經實現)。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又部】於救切(yòu)
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۱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從又。
〖注釋〗①۱:列的異體字;類。②略:簡略。③不過三:徐灝《說文段注箋》:"古人凡言物多者以三為率(標準)。"
說文解字注
手也,象形。
段注:此即今之右字。不言又手者,本兼又而言,以屮別之。而又專謂右,猶有《古文尚書》而後有《今文尚書》之名,有《後漢書》而後有《前漢書》之名,有《下曲禮》而後有《上曲禮》之名也。又作右而又為更然之詞。《穀梁傳》曰:又,有繼之辭也。
三指者,
段注:三岐象三指。
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
段注:以指記數者,或全用,或用三。略者言其大略。於救切。古音在一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部】 又 ·康熙筆畫:2 ·部外筆畫:0
《唐韻》於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並音宥。《說文》: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多,略不過三也。《韻會》偏旁作。
又《廣韻》又,猶更也。
又《韻補》葉夷益切,音亦。復也。《詩·小雅》:人之齊聖,飮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富音逼。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首筆㇇(橫撇)從左上格起筆,折點在豎中線右側,撇段通過田字格中心,撇至左下格。末筆捺楷體上端不與㇇(橫撇)相接,下部與㇇(橫撇)相交於豎中線左側,捺腳稍低於撇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