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參與型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參與型經濟是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參與型經濟是一個還在設想階段的經濟體制。該體制通過平等參與來作經濟決定,引導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和消費。該體制的目標是替代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或中央計劃經濟體制。最早由政治活動家、理論家邁克爾?阿爾伯特(Michael Albert)和激進經濟學家羅賓?漢內爾(Robin Hahnel)在80-90年代提出和發展。

參與型經濟的基本價值觀是在參與的範圍內落實平等、團結、多元和實際上自我管的原則。建議主要通過以下原則和機構實現這些目標:

勞動者和消費者協會通過自我管理來決策;

綜合、平衡的工作

根據個人作出的努力和犧牲決定報酬

參與性規劃

阿爾伯特和漢內爾強調,參與型經濟作為一個另類經濟理論,必須和同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血緣方面的另類遠見一併存在。Stephen R. Shalom已經開始了「參與政治「(稱為"parpolity")方面的研究。有些 無政府主義人士還討論了在政治領域、多文化主義和女性主義領域的家庭和兩性關係方面的未來可能。

參與型經濟的體制

參與型經濟的決策原則

參與型經濟的主要論點之一,是人在社會經濟決定過程中應該有和自己受影響成正比的發言權。例如,如果一張桌子是某個人自用的,那麼他應該對該桌的組織有全面控制(在對他人沒有重大不良影響的前提下)。同樣的邏輯意味着,在更廣泛的社會互動情況下,決策權將更分散在受影響較大的人中。比如漢內爾舉污染的例子:

「如果只有華盛頓二區居民受到釋放污染物的影響,那麼有關區域是華盛頓二區。如果代表華盛頓全體居民的聯邦認為污染影響全城居民,那麼有關區域就是華盛頓全城。上述年度規劃程序,假設的是遭受不良後果的只有目前該地區居民。雖然有些污染物來是這樣,另一些污染則轉嫁很多代價到後代的頭上。所以後代的利益必須也在長期過程中,通過一個積極環保運動得到保護..." 」。」

這一決策原則通常稱為自我管理。 該原則在參與型經濟中取代了主流經濟思想中的經濟自由概念。參與型經濟作者們認為後者不足並且有誤導傾向:它不能在人們自由衝突的情況下提供有用的指導,而且其模糊性被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家們濫用。在《政治經濟入門》和《經濟正義與民主》兩本書里,漢內爾對米爾頓·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等人的的主流經濟概念提出了批判。漢內爾說:「弗里德曼說人們應該控制自己的經濟生活。該構思的第一個毛病是,它把所有有關的問題解決歸結到建立一個沒有具體說明的產權制度上......第二個毛病,弗里德曼和其他資本主義的擁護者雖然鼓吹經濟自由,他們很少說什麼是好或壞的產權制度......他們完全沒有討論發展一個評價產權分布好壞的標準 」。

消費者和生產者協會

一個參與型經濟中,經濟決策需要靠有很多人參加的消費者、生產者協會來實施。這相當於勞動者委員會.

建一個兒童遊戲場這類的地方決策,可以由本城本區的消費者協會,在與全城甚至全國的生產者協會協調後做出。事關全國的決定,比如建一個高速大規模交通系統,則要由全國消費者協會、與材料來源地、全國甚至國際的生產者協會協調決定。

生產者協會大概要對應於各個工作場所的協會。各個工作場所協會從小到大,按照地域結構逐步組織起來。

努力和犧牲決定報酬

參與型經濟的提倡者們認為:根據個人的出身、財產或智力情況決定報酬是不公平和無效的。他們建議經濟獎勵應該以個人做出的努力和犧牲為原則。所以,從事危險、不舒服而且沒有權力的礦工應該比坐辦公室的小時工資要高。這樣可以減少個人做礦工的時間,從而把高危險和艱苦的工作勞動分散給更多的人。

上述原則需要給予人們一定的豁免餘地。參與型經濟建議:對不能工作的殘障人士、兒童、老年人、病人和在合法過渡情況中的工作者,可以根據需要支付報酬。然而,參與型經濟學假設每個成人在收取報酬的同時有為社會做有益工作的義務,前提是社會提供個人免費醫療、教育、技能培訓、和自由選擇平衡的就業工作。

所有勞動者的工資起點是全社會產品公私產品的消費權平均分配。在這個起點上,考慮到個人消費嗜好不同,私人支出和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量會反映勞動者個人在平衡工作和消閒時間上的選擇,同時反映別人對他們工作努力程度的評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