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去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去腥,是烹飪中常見的一類步驟,目的是讓食物中腥味降低,常用在肉類以及海鮮,材料有料理米酒和薑片與蔥段,或者鹽水。各類去腥方法只是對正常原料的氣味和異味進行修飾,使口味更佳,明顯腐敗變質的原料,即使去腥再好也不要食用。

概述

腥味的來源,主要來自食材中的醛、酮類物質。海洋藻類會合成二甲基巰基丙酸,這個成份隨著食物鏈進入所有的海鮮,遇熱會成為二甲硫醚,濃度太高時人們會覺得是腥味。一般而言,魚肉海鮮類食材,在腐壞時脂肪會氧化,胺基酸會降解,會產生有腥味的物質。

動物性食物原料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胺基酸、卵磷脂等營養物質,由於環境與自身的細菌作用,會產生多種腥臭味物質;營養豐富的植物性原料如豆腐,放置時間過長也會產生異味。

原理

去腥的方法及原理:氨氣、三甲胺、甲硫醇、硫化氫、吲哚等腥臭物質均為鹼性化合物,在烹調時添加適量的醋中和,就可使腥臭味大為減弱,其它酸性調料也有類似作用,如檸檬魚中放檸檬汁,如酸湯魚中的酸湯,如泡菜水均有去腥作用。透過用物理和化學方法減少這些物質、或是用心理學方法讓人感受不到這些味道,

用酒精、鹽水等溶劑讓腥味物質溶出後移除,讓有腥味的物質揮發。用酯化反應、變性、梅納反應、焦糖反應等方式讓有腥味的物質變成沒有腥味的成份,使它變得可口。

材料

天然香料

用米酒、老薑片去腥等,是一般常見的去腥方法。但是如果不想讓食材附上這些調味料的味道,就用最簡單的方法─鹽水泡,同樣可以輕鬆達到去腥的目的薑與鹽水常用來去腥。 中式料理常用來去腥的材料包括各種酒、香料、醋和檸檬。較常用的酒包括花雕酒、黃酒、米酒、紹興酒、清酒,香料則有薑片和蔥段。同樣地,用鹽水泡也有去腥效果:可先將食材切段,再放入鹽水泡約20分鐘,濾乾水就可以烹煮了。同樣的方法也可適用在魚肉上,但須事先將魚完全洗淨。[1]

合成香料

掩蓋腥味通常使用較多是香料,一類是天然香料,如蔥含揮髮油及蔥蒜辣素,生薑含有姜醇,桂皮含揮髮油、有機酸等等,上述物質均能增香使異味減弱,特別是在膻腥味較濃的動物性原料中使用,去腥增香效果更明顯。另一類是合成香料,如乙基麥芽酚及其調配型產品(透骨香膏、3A粉等),通過本身強烈的香味掩蓋食材中的異味。嚴格來說掩蓋作用並沒有去腥,只是讓較高濃度的香味蓋過揮發性的腥味,從而欺騙我們的嗅覺和味覺。如果香氣一旦消失,腥味又能體現出來。例如麥芽酚用於烤鴨製作,鴨子熱吃感覺不到腥味,一旦鴨子冷卻香味消失後就會又聞到腥味。而且使用香料需要掌握好用量,一旦過量,香味還會蓋過肉的本身味道,香料使用的原則是寧缺毋濫。

方法

  • 海鮮:去除腥味集中的內臟、鱗片和黏液、用鹽醃後擦乾、加入薑片一起烹煮、油炸、淋上檸檬汁。
  • 肉類:用蔥薑醃過、用加了薑片的水燙過(血水較多的肉適合冷水下鍋)然後洗掉表面雜質、在鍋中炒或煮的前期加入酒。
  • 青菜:滾水焯一兩分鐘,又稱為「殺青」。

焯水去腥

大多數腥味物質有一定的水溶性,烹調時可採用先焯水,通過沸水浸燙等方法除去尿素、胺類、低分子酸等腥味物質,再行烹煮,腥味大為減弱。焯水去腥——去掉水溶性的腥味物質。

味道的派生

兩種不同的呈味物質混合,會衍生出一種新的味道來。目前派生去腥效果最佳是純品型酵母抽提物(回味粉/KA66,配方中只含酵母抽提物和極少量鹽),因為酵母抽提物是一種新型複合型調味料,含有幾十種呈味胺基酸、多肽、核苷酸、多糖,通過與腥味物質熱反應,不但消除腥味物質,而且會產生新的肉鮮味來。相對而言,派生作用去腥比較徹底。

高溫揮發

高溫揮發去腥——去掉不耐高溫的腥味物質。沸點較低的腥味物質如甲硫醇、乙硫醇,可用加熱的方法去腥。有些沸點較高的腥味物質也可採用高溫長時間加熱法去腥,如燉、燴、燒、烤等烹飪方法去腥,比如油炸、燒烤都有去腥作用。

味道的掩蓋

味道的掩蓋是指一種呈味物質的存在使另一種呈味物質的味覺減弱。比如甜味和鹹味可互相掩蓋,穀氨酸、核苷酸對鹹味、酸、苦味有掩蓋作用,對腥味、焦味也有掩蓋作用。 有些沸點低而不呈鹼性的腥味物質,可利用酒精 (白酒、料酒、啤酒、紅酒等)將魚、肉類中的醛、酮、含硫化合物先溶解,加熱後隨酒精一併揮發掉。乙醇還能同原料中的醛類反應,生成香氣物質——縮醛,它還能與有機酸結合生成酯類,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可使菜餚去腥增香。市場上啤酒鴨、啤酒魚、糟(醉)魚都應用此種方法。[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