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汪老家串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去汪老家串門》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王安憶的短篇作品。
作品欣賞
去高郵,地圖上少有的幾行景點內,有汪曾祺故居,但只有巷名,不知在哪條街上。問收拾客房的女孩知不知道,回答知道,是在某路上,並且說到那裡只需問汪曾祺故居就成。於是出得門,先攔截一輛出租車,回說那街巷曲折,出租車難以周轉,轉而攔三輪車。高郵的三輪車均電動裝置,駕車者婦女老人皆有,是主要交通工具。第一位三輪車夫神情茫然,第二架正路過,折回頭說他帶我們去。上得車,乘風前往,車夫說乘他的車是乘對了,因他是汪曾祺家鄰居,還與汪家的孩子同學,甚而至於同班。心下不免有些疑惑,但看他的年紀,確可做汪曾祺的侄輩,也確是熟門熟路。左拐右繞,從無數相連的巷道中穿行,終於停在一扇門前,門邊有「汪曾祺故居」字樣。門窗閉着,正以為不開館,左右鄰舍卻有人出來,告訴說家裡有人。那車夫抬手在窗上一勁地拍,並叫喊:有人來了!一時,門開了,鄰舍們便說:可不是在家!
門內擁簇着沙發,茶几,書櫃,矮櫥,一對夫婦,年在七十上下,讓座與斟茶,原來是汪老的妹妹和妹婿。汪家當年的宅院,歷經動盪變遷,如今只餘下這前後套的兩間,背着一小塊天井,天井裡頗為奇蹟地貼牆築一道窄梯,梯頂上搭一間閣樓,懸着,住汪老的一位兄弟。汪家人戲稱是「皮鳳三楦房子」——汪曾祺的小說名。所以,這裡不僅是汪曾祺故居,也是今居,生活着汪老的親人。壁上有四幅汪老作的花卉,是自家人的自娛自樂。那妹婿,人稱金老師,一名中醫,形狀與風格都像汪老小說《落魄》里在大後方昆明開揚州館子的揚州人,雖然開飯館,卻沒有道中人的習氣,像個「票友」。當然,金老師是好命人,未曾離鄉,未曾棄業,現今退休,優遊於汪曾祺故居的操持。凡來訪者,都需留下姓名,記於一本專用的冊子,然後將名姓通報高郵市宣傳部。這時,就又拿起電話,說是宣傳部關照過的。
電話是打給一位陳老師,不多時,陳老師來了。陳老師名其昌,寫過「汪曾祺和文游台」文章,人和文有一種樸直的賢雅,不愧是汪老的鄉人。顯然是這裡的常客,進屋即坐,吃茶聊天,聊的不外是汪老家的短長。忽想起那三輪車夫,打聽是否真是街坊鄰居,說正是,又問索要了多少車資,實言報出數字,滿座皆斥道:要多了!神情中的不滿恰似對巷內頑劣小兒。
晚飯是宣傳部長款待,部長姓張,名秋紅,相貌十分端麗,而且態度嫻靜。她問道:昨日傍晚是否渡船去鎮國寺?我說是呀!她笑道,昨日那時間她也在鎮國寺,隨游者說仿佛看見王安憶,不想今天在一起吃飯,真的有緣,錯過了又來。這才叫串親戚家呢,處處得主人的鄉誼。
高郵尚未開發旅遊,風物人情保持着淳樸。高郵湖一派古意,水面浩淼,夕陽下波光如絲。湖邊泊了船隻,腳夫們哼着號子,運的是新鮮芡實,浸了水,十分吃重。連接湖和運河的大橋上有戀人們流連,還有大人攜了孩子,伏欄看橋下的浪涌。城內,訓詁學始祖王氏父子的舊宅里開了書場,講的是揚州評話《乾隆下江南》。明孟城驛的馬廄空了,街巷裡廓依稀可辨盛時氣象。龍虬莊史前遺址靜寂着,園邊的稻田是不是幾千年前的稻種繁衍?此時又熟透一季,絨扎扎的一片。田間有小廟,僅一步進退,香燭俱備,側牆上寫一對聯:看看世界到處合資,望望人心都想發財。又像是祈福,又像是譏誚,倒有汪老看世界的眼風。文游台樓閣上有汪老的留墨:稼禾盡觀。不是滄海盡觀,亦不是天下盡觀,而是「稼禾」。汪老眼睛裡的景色終也脫不去人和人的生計,「稼禾」為萬千生計之根本。 [1]
作者簡介
王安憶,1954年3月6日出生於江蘇南京,原籍福建同安,現居上海,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文學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八十年代即已成名,其短篇小說《小鮑莊》被視為尋根派代表作。
1976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6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1987年,調入上海市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長恨歌》,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5年1月,短篇小說《髮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短篇小說獎。2012年7月,長篇小說《天香》獲第四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首獎。 2013年9月,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2020年10月,發表長篇小說《一把刀,千個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