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廈門海洋珍稀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廈門海洋珍稀物種LOGO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廈門海洋珍稀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海域,總面積33088公頃,保護12種珍稀物種及其生境。保護區於2000年4月4日經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准設立,是在廈門市政府1991年批准建立的廈門文昌魚保護區、福建省政府1995年批准設立的白鷺保護區和1997年批准設立的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基礎上合併建立的。

概述

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海域,總面積33088公頃。保護區保護區由原有的廈門中華白海豚省級保護區、廈門大嶼白鷺省級保護區和廈門文昌魚市級保護區合併而成。保護區保護12種珍稀物種及其生境,分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文昌魚[1]黃嘴白鷺和岩鷺,以及(小)白鷺、大白鷺、中白鷺、夜鷺、池鷺、中背鷺、蒼鷺和小杓鷸等8種鳥。其中有6種是國際雙邊候鳥協定的物種;白鷺是廈門市鳥,也是原來的省級保護動物。保護區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的兩個主要分布區之一(另一個主要分布為珠江口海域),現有種群數量約40頭左右,但種群結構尚能保證其繁衍後代,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研究價值。保護區還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生動物文昌魚的主要產地之一,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間的代表類群,在動物進化研究和動物學教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區內大嶼島,雞嶼等島嶼上還分布有黃嘴白鷺、白鷺等10種濱海鳥類,種群數量近3萬隻,並為黃嘴白鷺的模式種產地。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建)、白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5年建)和文昌魚市級自然保護區(1991年建)聯合組建而成。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海上大熊貓」之稱。廈門和港台俗稱媽祖魚。剛出生的幼仔體長約100~105厘米,渾身鉛灰色、腹部稍乳白色;中年成體乳白色並有黑灰色大斑塊或小斑紋;壯年或老年粉紅色或乳白色,成體體長200~265厘米,體重150~250公斤。大嶼-雞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範圍包括大嶼島和雞嶼島及其灘涂。主要保護對象是黃嘴白鷺、岩鷺(均為國家2級保護)、白鷺、大白鷺、中白鷺、夜鷺、池鷺、蒼鷺牛背鷺等鷺科鳥類和它們的自然生存環境。

廈門自古以來被稱為「鷺島」[2],鷺鳥資源十分豐富。中國共有白鷺屬鳥類5種: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岩鷺、中國白鷺,廈門有齊全的這5個種類。鷺類的食物主要是魚、蛙、水生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白鷺在3-5月繁殖季節頭部有繁殖羽,十分美麗。 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包括黃厝海區、南線至十八線海區、小嶝島海區和鱷魚嶼海區等四個區,總面積63平方公里。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還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生動物文昌魚的主要產地之一,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間的代表類群,在動物進化研究和動物學教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區內大嶼島,雞嶼等島嶼上還分布有黃嘴白鷺、岩鷺、白鷺等10種濱海鳥類,種群數量近3萬隻,並為黃嘴白鷺的模式種產地。由於保護區位於沿海經濟高度發達地區,建設和管理好該保護區,不僅對珍稀物種地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助於保護廈門市的生態環境和促進廈門市的經濟發展。

視頻

廈門海洋珍稀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海洋生態「活指標」中華白海豚頻現廈門海域 視頻記錄嬉戲畫面
廈門島外最美古渡,翔安沙波尾劉五店,文昌魚自然保護區

參考文獻